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大過剩時代:中國、新興國家改寫全球經濟也創造自已的大泡沫 ( The Age of Oversupply : China and emerging countries to rewrite the global economy has also created a large bubble of their own )

  『大過剩時代:失控全球化後,治好世界經濟焦慮的成長解答』這本書是我覺得很值得研讀,因為作者指出當今全球經濟最大問題:生產過剩、資金廉價、借債成長,若中國、新興國家、已開發國家不一起開會解決,當QE停止時,其他弱經濟成長區域必然仍會實施QE,全球將面臨下經濟遲緩、債泡沫,當QE停止美息升高時,中國大陸、新興國家之高收債必然會有倒閉的,因為廉價資金將逐漸減少,前一陣中國大陸銅債、中國鋼鐵企業債面臨無錢還款,就是剛開始狀況,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策略是全球大過剩時代主因,因為中國大陸訂定的GDP成長率年增7.5%計劃經濟根本是用房屋過剩、房價泡沫、太陽能產業泡沫、LCD產能過剩、鋼生產過剩等等許多全球性生產過剩之大泡沫累積出來的,若中國大陸不降低利率、刺激消費、減稅來提高自由消費在GDP成長率占之比重,QE停止美元升息時,中國經濟硬著陸機率很高,這大過剩泡沫破滅時來臨的就是大通縮的來臨。

人們消費有限,存款不足,卻又能便宜借錢?廉價資金全球流動,卻都投射向泡沬活動?
年輕世代正在呼救,他們沒工作!為什麼企業生產更多,卻沒新的人力需求?

這些新崛起的成本廉價資金,最後落腳的地方並不是一個秘密,至少是在美國這端的大西洋。幾乎美國的每一個單位,都背負了債務,每一個人,從失業的家庭廚師到美國財政部,乃至於地方市長到企業執行長等等,大家都參與了這場盛宴

「全球化已改變了所有事」,這句話我們已經聽了上百萬次。不過,多數人不了解的是,這些改變,其實遠遠超出了把電話服務中心設立在印度,或是把工廠設置在中國等。

生產過剩:中國大陸無法自拔的漩渦

如果中國的貿易產品繼續充斥國際市場的話,那麼它將面臨著無休止的貿易爭端。而問題在於,中國沒有辦法阻止這一發展,因為它的工業深深陷在長期的生產過剩問題中無法自拔。

目前當政的中共領導人把刺激國內消費看成是經濟增長的催化劑。溫家寶在2003年接任總理一職時就宣布,將拉動內需作為中共政府推動經濟長期發展的一個基本方針。如今8年已經過去,看起來北京在這方面還是失敗了。去年,中國居民消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跌到33%的低谷。

生產能力遠遠大於居民消費能力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老百姓不消費。恰恰相反,從絕對數字來看,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大消費市場,居民消費總額已經從2003年的7000億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2萬億。所以,那些知名品牌紛紛爭相把自己的產品送到中國商店的貨架上也就不足為奇了。即使是最貧困的中國農村家庭,現在也至少買得起冰箱、空調和彩電。 儘管如此,中國人的消費熱情仍然不足以消化那些如潮水般從中國工廠里湧出來的產品。

  2010年,中國居民的消費總額和工業生產部門所創造出來的產品價值之間仍然有著5000億美元的差距。就拿彩電為例:中國全國彩電的銷售量從2000年的100萬台增加到了2010年的4000萬台;但同時,彩電的產量卻是從2000年的300萬台猛增到了2010年的1.18億台。類似的現象也在許多其它工業領域普遍存在。即使在相對新興的行業如汽車製造、電子晶元、太陽能等領域,生產能力的增長速度也要快於國內需求的增長。預計到2015年,國內和國外的汽車製造商的生產能力將達到3000萬輛,而國內市場則只能消化其中的2300萬輛。

  而就在短短几年之前,中國的汽車生產還存在著供不應求的狀況。 這種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之間的差距導致大量工廠將減少對其生產設備的利用。2010年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中國製造業的生產設備利用率僅有70%到75%,也就是說,大約四分之一的生產設備是閑置的。而在一些基本原料領域如鋼、銅和各種塑料材料的生產部門,這一閑置率甚至會高達50%。而在印刷電路板、太陽能電池板等新興產業也是如此。這一狀況造成的結果是,工業企業的利潤率常常低至3%,而一些企業還在為扭虧為盈而掙扎。

中國的特殊國情造成生產過剩無法通過正常競爭機制來糾正

  數字就先列舉這麼多,下面讓我們試著來解釋一下這種現象。在一個開放的市場中,生產能力過剩和低利潤的問題可以得到自我矯正,因為只有最具有革新能力、最有效率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生存下來。而在中國則不是這樣。當然,很多問題嚴重的企業還是破產了,或是被更大的集團併購,但是這並不足以糾正普遍的生產過剩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呢?首先,中國一直是許多跨國企業的生產中轉站,所以他們的生產量大於中國市場的需求量也是符合邏輯的,因為還有很多產品是銷往世界其他各國的。

  其次,許多企業為了滿足中國市場越來越大的需求量,也大幅提高了自己的生產能力。最後一個原因就是,中共政府也在大力扶持本國企業,以幫助其在市場競爭中保有一席之地。 許多處在工業化過程中的國家出於各種不同原因也都遇到過生產過剩的問題。但是中國的特別之處在於:一方面,它的市場規模巨大,即使居民收入繼續增長,它仍然可以享有巨大的相對廉價和勤勞能幹的勞動力儲備。
滬港通開放海外及香港民眾投資大陸股市,該計畫期待更多資金來帶動大陸股市,好讓大陸股市許多高檔
套牢資金能出脫等待美元升息時轉成美元資產?因此,需注意上證未來未來6個月內是否突破3413
  他們將繼續成為吸引外國投資者的巨大磁石--他們既可以利用中國作為出口中轉站,又可以隨著居民購買力的增加相應提高自己的產品銷售額。 另一方面,國家對本土企業的支持造成了失衡局面。是的,北京的確多次表示過要控制生產能力過剩的決心。但是出於對社會不穩定因素的擔憂和減少對外國企業依賴性的決心,政府還是繼續為中國工廠注入大批的資金,並通過出口補貼政策來幫助他們將產品銷往國外。而地方政府則常常會走的更遠。一些經濟不那麼發達的二線省份正在傾其全力地追趕沿海省份。河南、安徽和重慶地方政府採取各種中國越是想通過投入大資本來擺脫自己在經濟上的落後地位,就越是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中國將繼續為促使脆弱的經濟結構恢復平衡而掙扎,同時又越來越依賴於變化無常的國外市場。更多納稅人的錢將流向那些不能盈利的工業企業,或是讓國外的消費者享受大量的廉價產品。這一切將會帶來巨大的政治代價,因為中國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指責成一個"貪婪的、一切通吃的"市場,它也會遇到越來越大的阻力。
美元將再突破續強, 明年將往上攻七年美元高點
辦法來拉動經濟增長,包括優惠的貸款,免費租用的土地,還有提供包括員工食堂在內的整套工廠設施。

「供給過剩」vs.「需求不足」

QE結束強勢美元將造就美股榮景
如今我們已都知道,海耶克輸的一塌糊塗,凱因斯大獲全勝,從此以後政府堂而皇之站上經濟舞台當主角,以財政和貨幣等公共政策來「精密調節」(fine tuning)經濟景氣。儘管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的消失是不是凱因斯政策奏效,仍然沒有定論,但政府創造有效需求卻迄今都一直被認同,近年日本「安倍經濟學」和美國聯準會(Fed)的「量化寬鬆」(QE)就是典例。不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卻昭告世人,「供給過剩」依然存在人間,而歐債危機掀起的「撙節」vs.「成長」,又是早年海耶克和凱因斯論爭的翻版。

只是,三○年代的金融風暴肇因是美國華爾街的大炒作,是Fed濫發貨幣所致,1980年代以來的各次金融風暴,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大海嘯,表面上是美國次貸危機所點燃,實質上是「新興經濟體(以金磚四特別是「中國」,以新重商主義理念施行「超廉價商品」出口賺取超大額外匯,致全球資金泛濫,終而重演「供給過剩」,而且是「超大過剩供給」,如今還在肆虐全球。能不能再用凱因斯的老招式來應對呢?
BDI on 2015/3/23 已破底, 全球通縮勢力越來越大
國為代表)」,

分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