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全球通縮極可能在2015第四季力道延伸至美洲與亞洲 - 台灣需大力加強對內之投資、產業升級及防止資金外流 ( Global deflation is likely to extend to the Americas and Asia in 2015 Q4 )

貨幣競貶 加劇全球通縮力道

油價崩跌、通貨緊縮的威脅,加上以鄰為壑的貨幣戰爭急劇升溫,導致美國股市近來大幅震盪。專家擔心,各國貨幣寬鬆政策所引發的貨幣競貶可能重演1930年代的狀況,加劇全球性經濟衰退和通縮力道。

以鄰為壑的貨幣戰爭已經爆發。歐洲央行(ECB)兩周前宣布龐大的量化寬鬆措施,新加坡上周也加入戰局,祭出引貶星元的政策。1930年代也曾爆發貨幣貶值,當年不僅傷及全球貿易,也拉高各國的緊張關係。

據空頭轉多頭的分析師席林(Gary Shilling)指出,目前支撐美股最主要的因素是,日本銀行(央行)和歐洲央行(ECB)的量化寬鬆(QE)釋出的流動性,將有相當比率流入美國市場,主要受美元升值和美國經濟相對強勢吸引。不過,分析師雅汀尼(Edward Yardeni)調降年底標普500指數目標預測,從2,300點降至2,150點,理由是油價下跌和美元升值擠壓獲利。

他說,長達20多年的債市超級多頭市場可能已接近尾聲。更糟的是,債券大漲已埋下通縮種子,因為舉債擴大的產能已超過高槓桿消費者的極限需求。但日銀和ECB將繼續寬鬆貨幣,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聯準會即使今年升息,也很可能延遲時間或僅升息一次就暫停,唯恐美元繼續大幅升值。

日圓兌美元自2011年來已貶值50%,歐元兌美元從去年來也跌了20%。新加坡上周公布抑制星元匯價的計畫後,星元兌美元隨即跌至四年來低點。上周人民幣兌美元也一度被允許跌至交易區間下限的價位。部分分析師關切歐元,如 Gavekal Dragonomics 的蓋維父子在上周的報告中說,ECB的QE計畫被視為歐元競貶措施,而非為了對歐元區銀行挹注資金、以鼓勵增加放款。

如果這是全球貿易夥伴詮釋,那麼ECB的QE宣傳可能做太差。誰聽過一個有龐大經常帳順差(主要因為德國的出口實力)的集團會貶值貨幣?同樣的,很難想像較弱的歐元區成員國能在生產力與德國競爭,尤其是當消費者因進口物價提高而變更窮時。蓋維父子擔心,ECB貨幣計畫可能製造全球衰退的力量,如1930年代貨幣競貶效應。

美股和美債在新貨幣戰爭和寬鬆貨幣的新世界將如何表現,仍有待觀察。可確定的是,全球流動性短期內將支撐美國證券市場,但非長期多頭市場的保證。

陸需求疲軟 全球通縮危機升高
BDI 指標破底突顯全球通縮嚴重

調查顯示,中國製造業1月出現供應過剩、需求卻依然不足,導致物價與生產疲弱不振,今年全球陷入通縮的風險益發升高。

雖然日本、印度和南韓的製造業較有活力,但這些國家卻共同面臨通膨率減緩的問題,暗示當局未來可能加碼寬鬆貨幣政策。摩根大通經濟學家韓斯里說,國際油價與通膨率的降幅已證實比預期還大,歐洲、加拿大和印度等地央行都已祭出寬鬆政策因應。

在兩份調查都顯示中國今年年初製造業陷入掙扎後,當局顯然需要推出刺激措施。中國1月滙豐控股/Markit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微升至49.7,仍低於象徵景氣榮枯分水嶺的50,代表製造業景氣陷入萎縮。雪上加霜的是,中國偏向大型工廠的1月官方PMI意外降至49.8,為製造業景氣近兩年半來首見萎縮。報告顯示,製造商的輸入成本創2009年3月來最大減幅,主因是石油和鋼鐵價格挫跌。

FED貨幣政策正常化策略已經浮現!

FED在QE政策不再進行後;自2014年11月至今,才短短5個月時間。所謂景氣復甦現象已轉趨式微,而美國總體經濟開始轉為低度成長。2015年GDP成長率被FED由3%以上,降為2.3%至2.7%間;2016年再降為1.6%。這種QE退場後、GDP成長轉趨低度成長,與物價持續性下跌,已經使FED不敢再升息。如果歐元區通貨緊縮確認日,是為2014年6月16日;中國之通縮確認日則為2015年2月4日;而美國通縮則確認於2015年3月19日。是FED之利率決策會議,在2015年3月19日就應宣佈貨幣正常化時,卻反而退縮、膽怯與縮手。因為FED發現,當極端權衡的QE貨幣政策退場後;水落石出的是,唯貨幣論者認為的「無為而治」哲學才是王道。QE政策除造成房地產價格、股價指數上揚外,連消費者物價穩定與溫和上揚也搞不定。
US Fed Fund rate is only 0.1%, that is impossible low, so it will raise
interesting rate to 0.35% is the real thing will happen

這樂了財務金融專家,卻使經濟學家再感到憂愁。因為有價證券與資產泡沫如果破裂,則類似2008年之金融風暴可能再來一次。而且一旦經濟體已出現通貨緊縮,則未來所可能出現的泡沫化,最後所造成的後果要比,因通膨所造成泡沫破裂要嚴重。因為在通貨膨脹期間,經濟合奏的曲調是高度成長,因此較少會出現債務沉積問題,泡沫化破裂之資產仍在經濟高度成長所庇佑。但一旦通貨緊縮出現,則代表所有企業投資回報率,已經降低一段期間了。若在這段期間中企業獲利低,甚至是沒有回報、已經開始吃老本,則一旦債權銀行緊縮銀根,企業之槓桿來不及撤退、那必然引發破產或倒閉。


美國財政部十月卅日發表匯率報告,用罕見的嚴厲措詞批評德國的經濟政策導致歐元區經濟復甦微弱,連帶拖累全球經濟。在一年公布兩次的匯率報告中,美國財政部點名德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政策,是歐元區乃至於全球經濟不振的罪魁禍首。在「主要發現」的章節中,德國取代中國大陸,成為被檢討的頭號對象。

華爾街日報認為,歐債危機從二○一○年爆發至今,基於德國是歐元區的中流砥柱,美國官員通常避免公開批評德國的決策。如今選在與德國為竊聽風暴齟齬之際發布報告,代表歐巴馬政府對主要的貿易夥伴的態度丕變。匯率報告指出:「在許多歐元區國家被迫降低進口和消費需求的節骨眼,德國提振內需的軟弱無力以及對出口的仰賴,結果造成歐元區和全球經濟偏往通貨緊縮的方向發展。」德國財政部發言人回應,國際貨幣基金(IMF)、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執委會(EC)等國際組織,最近對德國的經濟政策都給予好評。但是華爾街日報指出,IMF屢屢呼籲德國提振內需,因為德國大量的貿易順差,來自南歐國家的貢獻。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院的歐元區專家齊克果分析,美國選在此時發布匯率報告批評德國,應該是想趁著德國籌組內閣時,影響其經濟政策的制定。

麥嘉華:面對現實吧,希臘已經破產!

知名投資人麥嘉華接受CNBC訪問指出,我們應該面對現實,希臘已經破產,應該讓希臘債務違約,但現在國際社會還在大玩地緣政治的博奕遊戲。儘管希臘與債權人針對紓困協議嘗試做最的協商,麥嘉華認為,希臘的財政狀況根本無藥可救。

麥嘉華表示:「即便希臘未來10年每年經濟成長率達10%,仍無法償還債務,該國已經破產,我們最好面對現實,不要把不想做或難做的事情不斷的往後推延,應該讓希臘債務違約。」麥嘉華表示,希臘可以退出歐元區,並發行平行的貨幣,但國際社會仍在大玩地緣政治遊戲,不讓希臘退出歐元區。
麥嘉華說,歐洲,尤其是北約組織和美國,不想讓希臘退出,因為若讓希臘退出,其他國家可能與希臘接觸,如俄羅斯或中國,這是一場地緣政治的博奕遊戲。

歐洲QE延長賽 自2015年3月起,至2016年9月底結束

歐洲央行(ECB)22日宣布推出量化寬鬆(QE)措施,將自2015年3月起實施購買債券計畫,每月購債規模600億歐元,至2016年9月底結束,總購債規模為1.14兆歐元(約1.3兆美元);ECB總裁德拉吉並暗示,有可能延長該計畫,以力求將歐元區通膨率推升至略低於2%的目標值。ECB步美國聯準會(Fed)、英國和日本央行之後,實施大規模購債計畫,掀起另一波全球貨幣戰爭,可說是QE延長賽。歐元區經濟能否藉此振衰起敝?ECB最終會是贏家或輸家?是全球矚目焦點。

在德國央行強力反對情況下,ECB排除萬難力推QE,主因是歐元區陷於經濟停滯危機,失業率高達兩位數,尤其通縮陰影揮之不去,去年12月通膨率為 -0.2%,為五年來首次負成長;核心通膨率雖維持0.7%,但遠低於2%的目標值。近來國際油價及大宗物資價格暴跌,通縮和經濟衰退風險更彌漫歐元區,再加上希臘政局動盪帶來新風險,因而歐元區成員國普遍支持ECB實施購債計畫,也迫使德國作出讓步。

ECB於去年6月及9月分別降息0.1個百分點,並實施負利率;10月後更啟動資產收購計畫,陸續收購擔保債券(Covered Bonds)及資產擔保證券(ABS)等非金融民間資產,其性質已類似美國實施的QE,只是未將政府債券列入收購範圍,當時即被稱為「歐版QE」。但ECB連續寬鬆貨幣政策顯未奏效,因而又祭出這次大規模購債計畫,收購範圍全面擴大至包括希臘在內的各成員國公債,規模每月600億歐元並至少持續到2016年9月,遠超過原先市場預期的每月500億歐元及持續一年;這也顯示德拉基下猛藥打擊通縮並振興歐元區經濟的決心。不過,在風險分擔上,各國央行所購買資產,80%風險由各國央行自行承擔,僅20%由ECB承擔,顯示ECB對德國亦作出一定的妥協。

US fund rate 只有 0.1% 利率過低造成全球股市超
調查:中國需求疲弱 全球智慧型手機Q1出貨季衰9.2%

根據調查,2015年第一季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2.91億支,季衰退幅度達9.2%,劣於原先預估,主要是受到中國手機市場內需疲軟的影響。

根據TrendForce最新調查資料顯示,第一季全球手機銷售表現,三星以27.8%穩居全球手機市場的龍頭地位,第一季最大亮點在於Galaxy S6與S6 Edge。TrendForce預估這兩款旗艦機種在第二季出貨量可望超過2,000萬支。蘋果在第一季iPhone6與iPhone6 Plus的熱度持續延燒,帶動第一季iPhone整體出貨超過5,500萬,尤其在中國市場表現更是搶眼,坐穩中國第一季銷售冠軍寶座,相對擠壓了中國品牌廠在中國的市占。

華為第一季市場供不應求的Mate7,也帶動華為第一季出貨超過2000萬支,排名全球第三,同時,擠下聯想稱霸中國智慧型手機品牌。 ( 註: 這意味中國大陸實質 GDP成長率極可能低於 3.5%,怎可能中國大陸智慧型手機成長率是全球衰退最高而GDP成長率還能維持7%?做假也做的太明顯? )

可能爆更多違約?中國地產商償債疑慮 經理人:其實風險一直都在

過去 5 年的中國房市榮景中,追求高收益的飢渴投資人買下了中國地產商債券,而真正的代價現在才剛要顯現。7 年前,中國地產開發商難以從當地銀行或債市取得資金,便轉從股市 IPO 及發行美元債券兩個方面募集資金,而且頗為順利。2010 年時,4 大核心地產商佳兆業集團 (1638-HK)、花樣年集團 (1777-HK)、人和商業 (2904-HK)、恆盛地產 (0845-HK) 加起來已經從海外募得 56 億美元資金。然而本周一 (20日),佳兆業卻因付不出 520 萬美元票據利息而宣告違約。

在中國政府嘗試控管房市泡沫之際,地產商卻是亞洲垃圾債最大發行者;他們透過此管道吸納 788 億美元國際資金投入房地產業,而在 2010 年發行的首波債券,大部分將在 2016、2017 年到期。摩根大通私人銀行部門董事總經理 Ben Sy 指出,這是無心插柳的結果,過去幾年國際投資人正好在追求高收益標的,而中國地產商則出於需求對海外發行股票與債券。...

分析
US fund rate 只有 0.1% 利率過低加上日幣貶值造成日本日經指數超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