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 - 心得 ( How to get 10 times Success ? )

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如何在不確定、動盪不安環境中,依

    Great by Choice:Uncertainty,Chaos,and Luck-Why Some Thrive Despite Them All, Jim Collins,中譯「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如何在不確定、動盪不安環境中,依舊表現卓越?」,書中說明這是個變動的時代,未來正不斷向我們拋出意想不到的機會與威脅。 一般人總是希冀在榮景中尋找商機,然而,最好的機會往往出現在最壞的時候。 懂得掌握變動的企業,逆勢而起;只知迴避變化的人,一步步走向衰敗。

    在變動、複雜、高度競爭的動盪時代,唯有建立一個靈活的組織才能勝出。薩爾先以美國的大企業如美國鋼鐵、GM汽車為例,說明自陷於「行動慣性」(active inertia,他在《成功不墜》一書中提出的名詞)的企業容易在風暴來臨時慘遭沒頂,反之,印度米塔爾(Mittal)鋼鐵則因為深諳將「風險視為機會」而日益壯大。

    書中分析許多公司包括安進( Amgen,AMGN )、生邁( Biomet )、Intel( INTC )、微軟( Microsoft )、前進保險( Progressive Insurance,PGR )、西南航空( Southwest Airlines ) 等公司的經營實際案例分析,主要重點及對投資的意義整理如下:

一、公司經營保持長期卓越的關鍵行為

1.十倍勝行為模式:
  1. 狂熱的紀律。( 價值觀、目標、績效標準的一致性 )
  2. 以實證為依據的創造力。( 透過實際觀察及實驗做為創新、行動依據 )
  3. 建設性的偏執。( 時時戰戰競競的態度 )
  4. 第五級企圖心。( 不為自己而是更遠大的目標 )
  5. 即使好運臨頭亦不懈怠,遭逢厄運亦不耽溺於絕望情緒中。
  6. 不斷向前推進,努力追求目標。
2.二十哩行軍:
  1. 公司好運臨頭時會把握難得好機會,並在幾年或幾十年都努力向前推進。
  2. 無論好運或壞運,員工皆深信成功不是靠運氣。
  3. 在混亂中注入秩序,在快速變動中保持一致性。
3.先射子彈,再射砲彈:
  1. 先以低成本的諸多實驗,提高碰上可行方案的機率。
  2. 結合實證與創意後,才加注投資發射砲彈,因此不仰賴運氣達到最後的成功。
4.超越死亡線:
  1. 避免黑天鵝事件發生時公司因此陣亡消失。
  2. 手中握有更多選項,擴大安全邊際,而不致在厄運降臨時釀成巨災。
5. SMaC (Specific,Methodical and Consistent)配方:
  1. 一家好的企業有具體明確、有條理、有方法,同時又始終如一的可長可久的做法。
  2. SMaC 可將厄運來臨時的失誤降至最低,好運臨頭時,提高完美執行的機率。
  3. 幫助公司或個人不要因意外因素而推翻原本規劃,以及該如何改變。
  4. Apple Inc., 在 Steve Jobs 重新出發的新要點
6. 絕不仰賴運氣:
  • 與其仰賴運氣,寧可追求卓越。
  • 作者將成功公司與經營較差的公司進行重大事件因素比對,成功的公司遇到好運的事不會比較多、遇到的壞事也不會比較少,前述的行為特徵才是成功關鍵。
  • 真正的好運是來自於「找對人的幸運」,找到對的良師、益友、夥伴、團隊成員、領導人才是最重要的幸運。
  • 往往惡運是一家好的企業轉機之突破點,其實 Steve Jobs 正是在 Apple Inc., 最慘時尋找到新轉機之突破點 iPod & iTune ,改變了 AAPL 讓它成為全球明星。
http://www.7headlines.com/article/show/255282688

柯林斯: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


年初時連載了 Jim Collins 最新大作「Great by Choice」的幾篇讀後心得,想不到不久後就在信箱裡收到遠流的來信 — 他們的確即將推出這本書的中文版,並且為求慎重,給了再度挑起大任的齊若蘭女士非常充裕的時間琢磨譯文。插曲是我預言失敗,這次不沿用「 A+」命名,而是從本書研究對象「十倍者 (10Xer)」出發,起了一個更為磅礡的《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

在這裡要謝謝遠流的邀請,我有榮幸為這本巨作寫下導讀。我的文字能為大師 Collins 開場,小部落客的寫作生涯如今了無遺憾,與各位分享。

偉大企業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睽違 4 年,柯林斯回來了。

從 1994 年出版的《基業長青》開始,到 2001 年的《從 A 到 A+》,2009 年的《為什麼 A+ 巨人也會倒下》,以及這次的《十倍勝》,十九年來柯林斯堅持做同一件事情,就是不斷用他的「對照分析法」,以最接近西方科學的研究態度,去拆解「管理」這門錯綜複雜的社會學,試圖從中抽取少數近乎「因果」的正向關係。

既然是用最接近科學實驗的態度,除了柯林斯對照分析裡面必定出現的「實驗」與「對照」兩組企業體之外,還必須給每個實驗適當的限制。《基業長青》研究的對象是存活 40 年以上,更換過數位執行長的偉大企業;《A 到 A+》瞄準了經歷 15 年平凡歲月,接著又出現 15 年超凡表現的蛻變企業;《巨人倒下》反過來研究從優秀突然衰敗的企業;而這次的《十倍勝》,柯林斯對準的則是在「劇烈變遷」環境下還能有十倍於市場表現的企業。

為什麼要研究「劇變的環境」?如果你仔細想想,二次大戰後近乎平滑擴張的「量產革命」與「中產階級崛起」時代,事實上正在進入尾聲。取而代之的,是 90 年代末期開始出現,高頻率且振幅巨大的市場循環。震央通常是全球金融市場,因為開放、因為日益複雜的衍生性商品、因為對沖基金的全球套利等種種因素,直接或間接導致了 97 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0 年的達康股災,2008 年的金融海嘯,與近期的歐債等頻繁的危機,其震盪週期遠遠快過先前的 50 年。

這些劇烈的震盪雖然從金融市場發出,但往往有全球性、全產業的影響。假設這樣劇烈的商業環境短期內不會離我們而去,則現代的企業領導人必須要學會如何在嚴峻的環境中生存,並且創造出遠超過對手的表現。而這,就是十倍勝研究企圖揭開的秘密。

柯林斯最終選出了 7 家有 15 年以上出色表現的十倍企業,對照分析後,得到了一組非常有趣的結論。除了與「A+ 企業」一樣必須有第五級的企圖心之外,這些企業的領導人還有三個共同特質 –「狂熱的紀律」、「以實證為依據的創造力」以及「建設性的偏執」。

所謂的狂熱紀律,並不是狂熱於規矩,嚴格要求公司上下遵守教條的那種紀律。相反的,它指的是絕不大開大闔,每天帶領公司全體朝著目標穩定推進的紀律。柯林斯稱這種行為叫「二十哩行軍」,也就是無論天氣好壞,都以每天二十哩的速度往目標推進的策略 — 從 Intel 的摩爾定律到 Apple 的一年一支 iPhone,都是「二十哩行軍」的好例子。

實證為依據的創造力指的是不為創新而創新,務實處理新產品、新事業創造的態度。柯林斯稱這種行為叫「先射子彈、後射砲彈」,也就是先求小打小贏,等到有足夠把握,再投入大量資源的策略。Bill Gates 用前面十年小規模試驗 Windows 作業系統,等到確認掌握市場需求了,再一口氣以 Windows 95 決勝負就是一個模範。

建設性的偏執指的則是領導人經常為可能的戰爭與威脅感到神經兮兮,卻又能引導這些情緒成為動力,驅使自己不斷為這些戰爭與威脅無所不用其極的準備,讓公司永遠處在糧草充足、士氣高昂的狀態下。這種行為,柯林斯稱它叫「超越死亡線」。

有了第五級企圖心,有了上述三種領導人的意志,十倍企業還必須貫徹這些精神。根據柯林斯的歸納,他們往往靠所謂的「SMaC 致勝配方」,也就是一套像「憲法」一般的最高指導原則,來明白闡述本公司的種種「做與不做」,好讓企業文化有長期且確實的存在。

到這裡,本書其實可以說是完整了,但柯林斯居然沒有停下來,相反的,他「附贈」了我們一個章節 — 「運氣」,一個西方管理學研究幾乎沒人挑戰過的題目。柯林斯歸納發現,十倍公司與對照組間「運氣事件」發生的機率幾乎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雙方的「好運」與「厄運」相似。然而真正讓他們表現迥異的,是碰到運氣事件時,領導人能夠抓住機會順勢而上的能力,也就是所謂「運氣報酬率」。

讀完本書,當我綜合去想這些柯林斯提出的十倍者特質,心中的投射印象似乎與傳統「專業經理人」頗有差異,反倒更為接近一個身經百戰的「創業家」。想想也頗合理,在不斷變遷的環境中,每個領導人,每家企業,的確必須長期處在「創業」的狀態中。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次,柯林斯則用他的西方科學方法,幫我們印證了這個兩千年的道理。

心得重點

  • 價值觀、目標、績效標準的一致性,抓住 Rule of Success
  • 透過實際觀察及實驗做為創新、行動依據
  • 不為自己而是更遠大的目標
  • 不斷向前推進,努力追求目標。
  • 好的企業有具體明確、有條理、有方法,同時又始終如一的可長可久的做法。
  • 真正的好運是來自於「找對人的幸運」,找到對的良師、益友、夥伴、團隊成員、領導人才是最重要的幸運。
  • 無論好運或壞運,員工皆深信成功不是靠運氣。
  • 讓今天更有價值、重視今天( To Value Today ),管理好每天價值,讓追求目標更接近。

























2017年8月3日 星期四

台灣政府無法創造民間投資率及新移民,造成薪資不漲、台灣少子化、全世界最大白領勞工輸出 ( Can not create private investment rate and new immigrants, resulting in salary does not rise, Taiwan's lowest birth rate, the world's largest white-collar workers output )

淺談台灣少子化現象 ( 主因竟是經濟 )

壹、前言
近幾年來,少子化現象日趨嚴重,人口結構越來越少,反之,老人是越來越多,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影響範圍是全面性的,首當其衝的是學校面臨招生困難的處境;其次人口負成長,進而早成勞動力不足,經濟效益變差;再者社會人口結構老化,造成年輕人扶養負擔過重等社會問題,因此筆者欲進一步去探討如何因應與面對,並希冀大家能重視少子化問題。
貳、台灣人口生育現況
     社會人口結構的改變,從人口出生率下降可看出,主要是現代人晚婚、未婚,因扶養孩子的經濟成本高,所以養育、教育及經濟面都是造成低生育率的原因,也因此造成人口老化現象。依據內政部戶政司(2010)資料顯示,可得知台灣地區人口總出生數逐年呈遞減狀態,如表1、圖1所示。

1
台灣地區出生人口數之摘要表
西元(年)
出生人口數
入幼稚園年份
2001
260,354
2004
2002
247,530
2005
2003
227,070
2006
2004
216,419
2007
2005
205,854
2008
2006
204,459
2009
2007
204,414
2010
2008
196,486
2011
2009
191,310
2012
2010
166,886
2013
資料來源:戶政部戶政司2011.5.20整理自:http://www.ris.gov.tw/version96/population_01_C_02.html
        由表1可得知,台灣地區出生人口數從2001年出生人口數有26萬多人,2002年出生人口數有24萬多人,2003年出生人口數有22萬多人,2004年出生人口數有21萬多人,2005~2007年出生人口數有20萬多人,2008~2009年出生人口數則僅19萬多人,2010年已降至16萬多人,其顯示出台灣已受到少子化的衝擊,社會人口結構逐漸朝向高齡化,這也將造成學校面臨招生困難,小校合併的命運,整體影響範圍大至國家經濟,小至家庭

参、少子化之影響因素
     台灣總生育率逐年下降,從2000年起平均有1.68人,至2010年僅剩1.03人,社會人口結構顯然已出現少子化現象,因此將各學者對人口少子化之影響因素,其說明如下:

        一、社會因素
50歲且在65歲以下有『二百多萬人』被歸類在非勞動力及
政府支出勞工失業補助占支出比重世界低,那台
灣實際失業率極可能遠高於美國
        內政部戶政司長謝愛齡指出,現代人就學期間延長,導致生育時間越來越短,她鼓勵研究生就學期間結婚、生子,趁體力充沛養小孩。內政部委託嬰兒與母親雜誌進行「台灣女性生育意願」問卷,問卷調查期間為20048~9月,有效份數3158份,調查結果發現,台灣男性「不想(再)生的」高達34.6%,女性「不想(再)生的」佔18.9%,其原因以怕養不起(經濟問題)占首位,其所占比例分別為35.4%45.6%;其次為擔心社會不安定,其所占比例分別為31.8%31.7%;第三為怕被絆住不自由,其所占比例分別為9.8%15.6%,而女性比男性怕被絆住不自由的比例多出1.4%,其原因是照顧兒女大多是由女性負責,使得女性生了小孩後而影響到自身生涯發展。(見表2、表3

2
台灣男、女性不想(再)生育之調查表
生育人數
男性
女性
1個
31.5%
25.3%
2個
15.6%
27.6%
3個
13.2%
19.1%
3個以上
5.1%
9.1%
不生
34.6%
18.9%

3
台灣男、女性不想(再)生育原因之摘要表
不想(再)生的原因
男性
女性
1.怕養不起(經濟問題)
35.4%
45.6%
2.擔心社會不安定
31.8%
31.7%
3.怕被絆住不自由
9.8%
15.6%

        二、經濟因素
        根據《Smart智富月刊》、《媽媽寶寶》及智富網合作完成的一項調查,受訪者總計3347人。其調查指出,一個小孩從呱呱墜地到接受完整教育(研究所畢業)的花費,包含生育費、養育費、保母及教育費(含學校的學雜費及才藝補習費),最保守估計總共要500萬元,而這些都是假設孩子一路上念的都是公立學校,若換成私校或留級、重考的情形,費用則更多了(李月華,2005)。如此龐大的教育費用,得父母經濟壓力不堪負荷,進而使年輕人不敢結婚,就算結了婚也不敢生小孩,因為害怕增加家庭經濟上的負擔。( 續讀請參考原作者文章 )

少子化會「亡國」?對年輕人的六大衝擊


Y小編的話:台北市柯市長曾說,30歲以上未婚比例如果超過3成,會成為國安議題,引發社會討論。事實上,現代人確實越來越晚婚,甚至不敢結婚生小孩。根據美國人口資料局統計,2014年台灣總生育率全球吊車尾,少子化危機浮出檯面,會對年輕人造成哪些衝擊呢?少子化,會讓台灣「亡國滅種」嗎?Yahoo奇摩帶你了解。

學校倒閉

根據教育部民國103年統計資料,從國小到大學,各階段入學人數都驟減,中小學倒閉或合併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今年2月,屏東高鳳數位內容學院因為招生不足,成為國內第一所退場的大學。永達技術學院也被教育部核准停辦,成為第2所熄燈的大專校院。人口學專家薛承泰預言,到民國117年時,恐怕有4成大學倒閉,也就是說,你的母校某天可能不見了,畢業證書拿出來,也沒人記得那所消失的學校了。

流浪教師

除了學校倒閉,教育界受到少子化的衝擊,還包括併班減班、併校廢校、無教職師資(意即流浪教師)、代課普遍化等。根據教育部估算,從101學年度到105學年度,全台國中小學累計減班數目,恐將近1萬個班級,教師職缺也變少,估計有7萬多人只能「流浪」。對於目前師範體系的學生來說,未來可能當不成「老師」。

婦兒科減少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黃璟隆曾說,「少子化下,首先消失的是產科,第二個就是兒科!」少子化直接造成小兒科醫師收入減少,不少兒科醫師轉至家醫科或是兼內科醫師,原有醫師數量銳減。加上孩子生得少,家長更挑剔醫療品質,開業醫師石賢彥就感歎,兒科辛苦又容易發生醫療糾紛,更讓新人醫師卻步。未來某一天,妳自己或你的老婆要生產時,可能還得排隊等醫師。

催生政策壓垮財政

法國比台灣早30年出現少子化現象,但是目前的生育率成功爬升至全歐洲第二,方法就是用錢「催生」。在台灣,政府也不斷開出類似藥方,例如發放生育補助、托育補助、育嬰津貼等,卻也為中央、地方帶來財政負擔。政府債台高築的結果,讓年輕人的「世代剝奪感」更加強烈。

年金制度危機

根據勞保局資料,目前平均每6.7位工作人口,扶養1位老人,到民國149年時,平均1.3位工作人口就需扶養1位老人,未來世代的負擔非常沈重。勞委會曾精算,因少子化、老年化,勞保基金將會因付保費的少、領保費的多,到了民國107年開始吃老本。換句話說,如果勞保基金破產,現在的年輕人要退休時,就領不到退休金了。

經濟衰退

少子化讓勞動市場供給減少,造成勞動生產力降低,不利於產業競爭。同時,消費人口減少,也會導致食、衣、住、行產業的緊縮,甚至GDP成長停滯。加上邁入高齡化社會後,消費支出與投資機會雙雙減少,失去經濟成長動力。因為納稅人口比例降低,政府財政收入減少,排擠社會福利支出,最後也會導致人民生活水準下降,不只影響年輕人,更威脅所有台灣人。

少子化對國家造成的負面影響越來越迫切,值得更高的關注。所以,2016年除了選總統,你知道台灣人口還有哪些轉折嗎?
  1. 台灣15到64歲的勞動人口,史無前例地減少。
  2. 台灣老人數量將達到311萬,第一次超越小孩數量。
  3. 台灣人口的年齡中位數,也將第一次突破40歲,代表過半台灣人,走入人生的後半場。
不論2016選出來的總統,姓蔡、姓洪還是姓宋,她/他都將面臨到三大人口轉折危機:缺工、高齡、少子化,國家競爭力危在旦夕。

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1

      2024年,是台灣競爭力的關鍵時刻。人口將進入零成長時代,嬰兒出生數與死亡人數同為19萬人,總人口開始步向衰退。同時,這一年的65歲以上老年人將占總人口的19.3%,之後進入聯合國所定義的「超高齡」社會,每五人當中就有一名老人。

      2024年,剛好也是千禧寶寶滿24歲、應該步入社會的年代。然而,迎接他們進入職場的,卻是最後一批戰後嬰兒潮(1945~1964年)大量的退休人口。

      2024年、也就是15年後,那時候的台灣將會如何?眾所皆知,人口為國家基本要素之一,其組成、素質、分布、發展及遷徙都攸關國家的發展與社會福祉。早一輩人常說「多子多孫多福氣」,說明了人口為國家、社會的經濟命脈來源。

      20世紀前半葉,學者專家們憂心人口爆炸將帶來世界大災難,甚至預測地球將進入「只剩下供人站立空間、野生環境被破壞、自然資源消耗殆盡」的恐怖時代。

      世事難料,才多久時間,人口生育率、人口結構產生巨大轉變,多數國家擔憂的不再是人滿為患的問題,而是少子化、高齡化所帶來的新衝擊。

2025年,死亡數超過出生數

FDI 越低,薪資成長率越低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少子化情勢比其他國家更為嚴峻。1951年時,平均每位15至49歲婦女還生育了7名以上的子女,到了1984年,已經降為2.05名子女,跌破2.1個人口替換的水準。(見頁111表1)

      到了2008年平均總生育數更只剩下1.05個,遠低於美國2.1人、法國1.9人、英國1.8人,甚至還少於鄰近的新加坡1.4人、日本1.3人,以及韓國的1.1人,成為世界上生育率倒數第一名的國家。(見頁111表2)

      「1.05個,這真的是非常恐怖的數字,」專攻未來學的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莊淇銘為台灣的未來捏把冷汗。續讀請參考原文章 )

分析幾個相關因素:
  • 經歷兩黨執政13年,產業外移人才外移景氣未來令人擔心:台灣人大幅在外工作:由內政部『台灣出境人數 - 台灣入境人數』觀查發現台灣累計淨流出人口高達 29萬人數,再對照台灣有300萬中階勞工在東協、大陸工作,可知台灣由大量產業外移至大量勞工外移,整個台灣最嚴重問題是失去高階、中階勞工消費群,影響台灣一年非常大消費額,台灣政府知不知是這些政府組職功能無法創造民間投資率及新移民投資所產生之問題,逼勞工不得不到海外工作。
  • 愈來愈多的台灣年輕人,選擇到海外工作應該是越來越多台灣年輕人被逼至海外工作,在國內找不到適當工作,將近20%台灣年輕人在海外工作,台灣以勞工人口比率,超過15%白領勞工在海外工作,應該是世界第一高。等於政府做的事,完全無法創造勞工益處。媒體對政府太客氣,害到下一代?
  • 以整體稅率看,台灣在亞洲投資競爭力也不強;也建議政府應該辦『民間投資照顧勞工獎』鼓勵有錢人投資養台灣勞工一起為台灣未來努力;台灣政府普遍不為投資率努力確實是常態,普遍不為就業率努力確實也是常態,造成台灣工作機會減少,逼著大幅勞工在大陸、東南亞工作,造成薪資長期不漲。
  • 台灣政府若無法創造民間投資率及新投資移民,不僅造成薪資不漲、台灣少子化,更嚴重是造成政府稅收減少、年金制度倒閉,從稅收結構看,新投資移民才能增加勞工數量改善"台灣少子化",因為無法快速改善民間投資率,而政府補助生育策略也太無實際幫助,所以也沒用。
  • 但從新加坡、香港、重慶及台灣的稅率看,台灣並不鼓勵富人投資企業及移民,更慘是稅制對於未上市公司投資虧損沒有抵稅的鼓勵投資措施,而又有將近75%以上勞工都在未上市公司,當然造成勞工工作機會減少,越來越多台灣年輕人被逼至海外工作,在國內找不到適當工作。
  • 台灣政府只有抽稅,開罰單,查稅 相當積極,創造就業機會,保障勞工退休基本生活福利,根本都沒有努力做。看這次勞保退休給付的修改就知道,這政府一定要被解散,重新來才會重視人民及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