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未來新科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未來新科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機器人時代來了,所有物聯網裝置都將有人工智慧的核心 - 那些事件發生對人類影響是巨大的 ( The era of robots is coming, all devices will have the co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機器人來了 這7種工作他們超拿手

Google involve in Robot industrial will make a big impact to human
機器人來了!功能設計更上一層樓,在一般家庭、辦公商務、醫療照護、陪伴療癒、教育娛樂、金融理財、賣場等各種生活場合,機器人提供多樣化服務,與人類更自然互動。

隨著人工智慧、環境與動作感測辨識、以及情感認知互動等技術大幅提升,機器人已更上一層樓,可以具有人型外觀、能人對話互動、甚至可從人類互動中學習增長智慧。

如今在一般家庭辦公商務醫療照護陪伴療癒教育娛樂金融理財、賣場等生活場合,我們開始可以看到機器人與人類互動、提供多樣化服務的身影。

例如話題持續延燒的日本軟銀( SoftBank )服務型機器人Pepper,預計最快 9 月下旬,就可以在台灣各大電信門市、銀行、賣場等場合,看到 Pepper 現身服務。

機器人也可以成為家庭生活的好幫手。例如日本豐田(TOYOTA)開發的 Human Support Robot 機器人,使用者可透過平板電腦觸控定點遙控,協助撿拾或吸取地上物品。此外,清潔機器人可以透過紅外線和光學感測,幫忙家庭掃地吸塵、清理地板。

當然,機器人也可以搖身一成為大廚,料理出一道道拿手好菜。

國外媒體報導,Moley Robotics 規劃最快 2017 年推出機器人廚房解決方案,家庭成員可以透過廚房的觸控螢幕,或是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指示廚房內的機器人手臂,操作料理的過程。

隨著人口高齡化和少子化趨勢,缺工問題接踵而來,銀行、醫院、百貨、餐飲業、汽車運輸業等服務業,正陸續引進機器人來取代人力,因此創造出新興商業模式。

例如日本本田(HONDA)的 All-new ASIMO 人型機器人,躍進到具備自主能力(autonomous)的新階段,可在辦公場合扮演商務接待的角色,也能和一般上班族自然互動。

而在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下,數位化機器人可能逐步取代銀行分行的從業人員,化身數位理專,直接面對臨櫃一般民眾,提供理財資訊與建議,成為民眾金融理財的好幫手。

同時,機器人軟體也逐步滲透進入汽車運輸領域。例如本田和軟銀在 7 月下旬宣布合作,本田將軟銀 Pepper 機器人內建雲端人工智慧軟體,應用在汽車領域。未來汽車將變身成為超級電腦或是機器人,讓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可與駕駛和乘客對話。

在醫療照護層面,療癒機器人可以幫助醫護人員、照顧親戚和病患之間的互動,例如日本 RIKEN-TRI Collaboration 推出看護機器人 RIBA,可以抱起和放置病患,協助病患上下輪椅。

美國研究團隊也開發出智慧軟組織自動機器人(Smart Tissue Autonomous Robot),可進行比擬類外科醫生縫合動物器官軟組織的手術作業

機器人不只可以幫人類工作,還可以陪你深情伴唱

例如日本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AIST)推出的擬真機器人 HRP-4C ,可以按照人類的頭髮、臉部五官、頸部、手足設計,顏面表情更可隨著外部環境條件變化。HRP-4C 更可以結合語音合成技術,模仿人類聲音唱出歌曲,肢體也可隨著歌曲同步變化生動。

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 - 值得閱讀深思

  一天,亨利福特帶汽車工人工會領導人參觀最新的自動化工廠,正為了自動化生產線不需要工人,洋洋得意。工人工會領導人回了亨利福特一句話,「你打算如何讓這些機器人買你的車呢?」

這段對話可能是虛擬的,但是卻預示了科技長期快速發展下,工資、生產力、 消費力架構的社會經濟結構,已經被推到了巨變的引爆點。

過去,機器是提高勞工生產力的工具,今天,機器就是勞工,取代的不只是低技能的工作。

  電腦成為「有思考能力」的機器,能決策 、會學習、甚至有好奇心,加上大數據與雲端運算,需要依賴電腦資訊工作的白領階層終將被機器、軟體所吞噬。這些專業化、例行性與可預測的工作,包括律師、藥劑師、醫師、分析師、IT技術人員、甚至公司主管等都將一一被取代。

  機器佔據工作機會,但機器人只生產、不消費,將使薪資成長停滯、所得更集中在少數富有者身上,大量的消費者最終因缺乏足夠的所得與購買力,使得社會失去消費動能,終將威脅到經濟成長。

不同於一般科技人或趨勢家,作者馬丁‧福特(Martin Ford)是成功創業家,長期觀察軟體發展、從獨特的科技對社會的影響角度切入,引證大量資料,率先詳盡研究機器智能和機器人科技可能帶來的衝擊,分析出因科技而生的七大致命的經濟趨勢。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機器接管工作的腳步只會加快,熟悉的生活都將終結,我們勢必要重新思考經濟運作,才能因應科技強大的顛覆破壞力。

    當機器人已經不是想像中的笨重機器手臂,現在的機器人會共享知識、靈巧度可與人類匹敵、3D視覺也難不倒它們。機器大軍即將突破人類就業安全網,農業、製造業、服務業、零售業等提供最多就業機會的產業為了生存而紛紛轉型自動化。我們創造工作的速度,遠跟不上工作消失的速度。

  機器人將成為不吃飯、不逛街、不消費的超級勞動力,而失去工作的人們將成為失能的消費者;當中產階級不再握有消費能力,經濟成長將無限期停滯,最終走向經濟學家無法從過往經驗預見的全面經濟崩壞。

  大數據、自然語言科技、機器自學、基因編程演算法,讓人工智慧走出科幻電影,成為現代生活真實的一部分,人類引以為傲的技能與專業,即將面臨嚴峻挑戰。


Google 20 日宣布收購提供聊天機器人開發工具的新創 API.AI,透過 API.AI,開發者可輕鬆打造同時支援文字和語音辨識的對話式介面(Conversational UI)。

API.AI 可支援 15 種語言

API.AI 的 API 透過語音辨識、意圖辨識和上下文語境理解等技術,讓電腦理解人類語言並轉換為行動,協助開發者打造類似 Siri 的對話式智慧助理,可用於聊天機器人、App、智慧家電等。

Google 指出,目前已有超過 6 萬名開發者使用 API.AI,其中包含 Slack、Facebook Messenger 和 Kik 等通訊軟體。API.AI 目前可支援英文、中文、法文、德文和西班牙文等 15 種語言和方言,而 API.AI 自家的聊天機器人助理 Assistant 已擁有超過 2 千萬名使用者。

Facebook 和 Google 的語音辨識大戰

在此之前,Google 已有豐富的自然語言處理相關經驗,並於今年開放自家語音辨識工具 Google Natural Language API 供開發者免費使用。

此外,Google 也推出類似亞馬遜 Alexa、蘋果 Siri 的智慧語音助理 Google Assistant,並整合進旗下即時通訊軟體 Allo,可提示回覆訊息、協助訂餐廳等功能,而收購 API.AI 後,可讓 Google 更容易轉換人類語言、理解這些文字背後的意圖。

除了 Google,Facebook 同樣也在其通訊軟體加強語音辨識功能,除於 2015 年收購語音辨識新創 WIT.AI,也測試將 Facebook Messenger 的語音內容轉換為文字,讓接收者可直接閱讀。Facebook 旗下 WhatsApp 則是在 iOS 10 中與 Siri 整合,可以直接用語音指示 WhatsApp 撥電話或傳訊息。

語音辨識 + 藍牙耳機 = 語音時代來臨

有了語音辨識技術,未來智慧型手機可以辦到的事,可能都不再需要打開手機便可完成。

知名科技趨勢分析師瑪麗米克(Mary Meeker)在報告中指出,語音時代即將來臨。她說明,「語音是最有效率的運算輸入形式」,此外,語音介面也可以更容易預測我們談話背後的意圖,讓我們不用再從首頁開始瀏覽,而是直接進入想要的功能。

從蘋果推出無線耳機 AirPods 也可看見此趨勢,AirPods 內建免持麥克風,讓使用者可隨時輕鬆召喚 Siri。可想見,未來和智慧助理的溝通管道,可能將逐漸從手機轉移至耳機,或許我們就不用再花這麼多時間盯著手機螢幕了!


根據路透社的報導,日本最大的汽車製造商豐田 (TOYOTA) 宣佈,他們發明創造出了一種機器人孩童,這種機器人不但能夠做路途嚮導,且能夠安慰和寬解那些沒有孩子的女性。據了解,豐田公司計劃將在下一年開始銷售這種「機械寶寶」。

路透社的報導指出,這種長約 10 公分的機器人名為 Kirobo Mini ,內部裝有攝影鏡頭,麥克風和藍牙系統,同時可以連接智慧型手機。豐田公司的研發部門表示,他能夠辨識人的情緒,並能夠做出反應。 例如;當擁有者跟 Kirobo Mini 一起坐到車上,在過程中一旦車輛緊急刹車, Kirobo Mini 的機器人能夠喊出「噢」的反應,並開始談話,目的是提醒可能疲憊的駕駛,在開車時不會睡著。而在車輛平安到目的地之後,Kirobo Mini 還會誇獎自己的主人。

除了在車上陪伴駕駛者之外,Kirobo Mini 這種機器人最非比尋常的一點,就是在於它能該安慰那些沒有子女的日本婦女。根據豐田公司表示,這種機器人能夠緩解日本因低出生率,而對婦女所造成的心理性負面後果。豐田公司的總研發師指出,Kirobo Mini 的底盤很像是一般兒童的腳,能夠表現搖晃動作,模仿那些平衡能力還未發育完全而必須要坐著的孩子們

過去,豐田也曾經研發一系列舊版本的 Kirobo 機器人,這些舊版本的機器人曾經在國際太空站中工作了 18 個月之久,為的就是陪伴太空站內的太空人,並且提供心理支持的作用。至於,新款的 Kirobo Mini 未來在日本的建議售價將為 400 美元(約為新台幣12,550元)。

餐飲服務、製造業逾五成工作已可交給機器人代勞

華爾街日報 12 日報導,根據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發布的報告,餐飲服務業工作是最有可能被科技所取代的,73% 的工作內容可以利用現有的自動化科技來完成。這份報告顯示,包括包裝物品、生產線焊接等可預測、重複性任務也可透過現有機器人技術加以取代。這些可自動化任務約佔美國總工時的五分之一,若就特定製造業而言,佔比將會更高。麥肯錫預估高達 59% 的製造業活動都可由機器人代勞,90% 的焊接、切割工作都可自動化。

當然,可以自動化並不意味著機器人大軍馬上就會取代人類、特別是那些勞力供給充裕的產業。這份報告發現,必須利用專業技術來做出決策、規劃以及創意的工作較難被機器人取代,醫療業從業人員目前也不用擔心會被搶走飯碗。

麥肯錫報告顯示,零售、運輸業 51% 的工作時數可被自動化,金融與保險業為 43%,藝術、娛樂與休閒為 41%。另一方面,教育服務業可被自動化的比率僅有 27%。

麥肯錫指出,如果有一天機器人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跟一般人類一樣,金融與保險業工時可自動化比率將從 43% 跳升至 66%。

趨勢分析
  • 從大數據、語音辨識技術、影像辨識技術、自然語言科技、機器自學、基因編程演算法、機器手臂、機器人走路街道辨識,那些事件發生對人類影響是巨大的,再度說出機器人時代來了,人類無法抵擋機器人時代的來臨。
  • 若 Google、Facebook、Apple、Intel 將機器人科技整合了電腦,在合理價位下一個是機器人又是電腦的科技將普及人類社會,讓企業效率更高,讓電腦與娛樂、教學、搜尋及建議之機器人電腦產生下一代革命。
  • 機器人及人工智慧趨勢將超越穿戴裝置成為普及之科技產品。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奈米碳管正式應用於半導體產業:奈米碳管存儲器(NRAM)技術將2018量產 ( CNT nano tech. will used in semiconductor : CNT memory NRAM will go into production in 2018 )

富士通與Nantero達成協議 2018年推出快1000倍的NRAM內存

富士通半導體和三重富士通半導體上週共同宣布,他們已與總部位於美國的Nantero公司達成協議,授權該公司的奈米碳管存儲器(NRAM)技術,三方公司未來將致力於NRAM存儲器的開發與生產。

據了解,藉由NRAM技術所生產的存儲器速度將是當前普通存儲器的1,000倍。預計,藉由三方面的合作,將在2018年推出藉由55奈米製程所生產的NRAM存儲器。

在納米技術研究領域,奈米碳管(CNT)是一種很獨特的材料,直徑只有人類頭髮的五萬分之一,能導熱導電,硬度是鋼鐵的50倍。在儲存領域,奈米碳管通過矽基沉底也能達到0與1變化。

因此,也可以用來當做儲存芯片使用,而且因為其特性為非揮發性,所以就算斷電也不會清除儲存在上面的信息。

而由於奈米碳管有著特別的特性,因此相較於當前的普通存儲器,NRAM芯片的具有非常強大的優勢。除了讀寫速度是普通閃存的1,000倍(Nanteo官網上表示是1,000倍)之外,同時可提供功耗更低,更具可靠性與耐用性的存儲器,而且生產成本更低。

富士通半導體系統存儲器副總裁松宮正人表示,藉由Nantero公司的奈米碳管技術而生產的非揮發性儲存內存是業界的一個超越了傳統技術的顯著進步。而富士通半導體自90年代以來,一直是在設計和生產非揮發性存儲器FRAM(鐵電隨機存取內存)的少數廠商之一。因此,富士通半導體具有整合FRAM設計和生產的能力。如今再與Nantero公司達成協議之後,未來將就由過去設計與生產FRAM的能力,用於開發NRAM存儲器,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Nantero董事長兼執行長Greg Schmergel指出,Nantero已經在奈米碳管的內存儲存技術上研究了十多年,具備生產NRAM存儲器的先進技術。而本次與富士通半導體與三重富士通半導體兩家公司的合作,由於兩家公司都是全球生產儲存設備中最成功的企業之一。藉由其在研發與生產FRAM的經驗,未來可以在NRAM存儲器的合作上產生更大的效益,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不過,對於此合作案,有業界人士指出,Nantero公司自從2006年就說要開始生產奈米碳管存儲器了。但是,到現在一直沒什麼特別的進展。未來,即便是跟富士通半導體達成了合做協議,量產的NRAM芯片容量還是不夠大,只適合一些嵌入式設備使用。

所以,未來是不是能夠改變整個存儲器的生態,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Fujitsu Semiconductor and Mie Fujitsu Semiconductor License Nantero's NRAM And Have Begun Developing Breakthrough Memory Products for Multiple Markets

  Fujitsu Semiconductor Limited and Mie Fujitsu Semiconductor Limited today announced that they have reached an agreement with US-based Nantero, Inc. to license that company's technology for NRAM, non-volatile RAM using carbon nanotubes, and to conduct joint development towards releasing a product based on 55-nm process technology. Three companies are aiming to develop a product using NRAM non-volatile RAM that achieves several 1000 times faster rewrites and many thousands of times more rewrite cycles than embedded flash memory, making it potentially capable of replacing DRAM with non-volatile memory. Fujitsu Semiconductor plans to develop an NRAM-embedded custom LSI product by the end of 2018, with the goal of expanding the product line-up into stand-alone NRAM product after that. Mie Fujitsu Semiconductor, which is a pure-play foundry, plans to offer NRAM-based technology to its foundry customers.
Comment from Masato Matsumiya, System Memory VP, Fujitsu Semiconductor

Non-volatile memory using Nantero's carbon-nanotube technology is a marked advance beyond conventional technology. Fujitsu Semiconductor has been designing and producing FRAM, a type of non-volatile RAM, since the late 90s, and is one of the few companies to have integrated FRAM design and production capabilities. We will be able to build on our experience and skill in this field to develop and produce NRAM as well. The combination of Nantero's technology with our design and production capabilities promises to meet the longstanding needs of our customers for non-volatile memory that is higher density, faster, more energy efficiency, and with a higher rewrite cycle. I am confident that Nantero and Fujitsu Semiconductor will become partners with the highest mutual regard, and I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Nantero to develop memory with revolutionary performance. As always, Fujitsu Semiconductor is committed to offering a more complete range of memory solutions, and to meeting the needs of its customers.
Comment from Masahiro Chijiiwa, Director and Corporate SVP, Mie Fujitsu Semiconductor

Nantero's NRAM technology is based on carbon nanotubes and allows for non-volatile memory with high density and random access, promising to expand Mie Fujitsu Semiconductor's line of embedded non-volatile memory products, which are a major focus of our business. In working with Nantero to develop their technology into products and license that technology, together with Fujitsu Semiconductor, I am certain we will be able to offer our customers new kinds of non-volatile random-access memory solutions.
Comment from Greg Schmergel, Co-Founder, Chairman & CEO, Nantero, Inc.

Fujitsu Semiconductor and Mie Fujitsu Semiconductor are ideal commercialization partners for Nantero as their experience with FRAM makes them among the world's most successful companies in mass production of new memory devices. Nantero is honored to be working with them on breakthrough memory products, and after years of intensive evaluation of our NRAM technology, our three companies have built a very strong relationship. Through over a decade of intensive R&D, Nantero has been able to bring CNT-based memory technology to a state of maturity and manufacturing readiness where world-class companies such as Fujitsu Semiconductor and Mie Fujitsu Semiconductor are working with us on productization for multiple markets. NRAM technology, with its combination of nonvolatility, high speed and high density, is uniquely positioned to allow for the continued evolution of memory beyond the projected limits and capabilities of classical technologies.

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

從兩篇藝術之創意看見 - 科技未來與藝術結合之創新 ( Two video from the creative arts, let us foresee - How the art combined with the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

Alexa Meade: Your body is my canvas

你或許會想仔細地看看 這幅畫比你看到的還複雜 是的,這張畫是用壓克力顏料 畫出來的男人 但我並不是畫在畫布上 而是直接畫在那個男人身上

我的藝術創作常常略過畫布 如果想替你畫一幅肖像 我會畫在你身上, 實際地畫在你的身體上 這也意味著最終 你的耳朵裡可能到處是顏料 因為我必須在你的耳朵上畫上你的耳朵 這場景內一切事物,人物、衣服、 椅子、 牆壁,都遮蓋著一層顏料 依照畫下方的物體繪畫出來 以這種方式, 我能創造一個三維的場景 並使它看起來像一幅平面圖 我能從任何角度拍攝 它看起來仍會像是二維的 這裡沒有用 Photoshop (修圖軟體) 這只是一張相片 那些三維油畫的其中一幅

或許你會想知道我怎麼會想到 把人變成圖畫 原先其實跟人或顏料 也無關的 這是關於影子 我著迷於沒有光的世界 想找一種方法,在它改變之前 可以把它實質地固定下來 於是我想到了畫陰影 我熱愛可以隱藏在 這些我畫的影子中 而且幾乎是看不見的 直至光線改變了,突然間 我的影子就暴露在日光下

我在想還可把陰影畫在哪裡 於是想到了朋友貝尼 但我不僅想畫一些影子 還想畫上一些加亮的部分 在他的身體上創作 一幅貼圖製成的灰階圖檔 對於它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有一個明確的概念 當我給他塗顏料時 我得確保畫得很相近 但有些東西不停地 在我眼前忽隱忽現 我不大確定看見什麼 然後當我退一步,一瞬間 不可思議! 我把朋友變成了一幅畫 在我剛開始畫陰影時 從未預料到會變成這樣 把其他空間維度也一併拉出來 然後折疊起來 繪畫上色,再畫一下朋友 然後把他送回到一幅畫裡

我心裡有點矛盾 因為我對我的發現非常興奮 但快要大學畢業了 而且會得到政治學學位 我一直有個夢想 就是去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坐在辦公室 受僱於政府 (笑聲) 為什麼出現這個擋路的?

我做了一個艱難決定 畢業後就搬回家 而不是到國會山莊去 回到父母家的地下室 學習如何以繪畫為生 我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 最後一次繪畫 是在十六歲時的夏令營 我不想透過臨摹年老大師的作品 或者拉緊畫布後 在那平面上反復練習 去學習如何繪畫 因為這並不是我想要的計劃 這是關於空間和光

我早期用的畫布最後都變成 某些你不會想要用來當畫布的東西 像煎炸食物 讓顏料黏貼在雞蛋的油脂上 幾乎是不可能的 (笑聲) 讓顏料黏貼在葡萄柚的酸上 就更加困難 它只會把我的筆觸效果擦掉 像隱形墨水一樣 我畫下任何東西,它也會立即消失

如果我想要在人類的身體上塗顏色 好吧,我真是有點尷尬 要把其他人帶到工作室來 向他們展示 我整天躲在地下室 繪畫在土司上 在自己身上練習作畫 看起來似乎更為合理 我最喜歡的模特兒之一 是一個已退休的老男人 他不僅不介意坐著靜止不動 且在耳朵裡面塗滿顏料 他倒是一點也不覺得尷尬 即使把他帶到公共場合 展覽 例如捷運

過程中,帶給我許多快樂 我繼續自學嘗試畫出不同的風格 看看還能做點什麼不一樣的事 我和拍檔希拉‧萬斯 (Sheila Vand) 一起 我們有個想法 在一塊更為不尋常的表面上繪畫創作 就是牛奶 我們找到了一個水池, 把它裝滿了牛奶 把希拉放在裡面 然後我開始作畫 最後畫像總是 完全出乎意料 因為我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圖像 它最後會變成的效果 我能畫得跟想像的一樣 但當希拉躺在牛奶中的時候 所有東西都在改變 且不斷地變化著 我們必須欣然接受, 而不是與其作戰 隨著牛奶帶領我們 並作出補償使畫作變得更好 有些時候,當希拉躺進牛奶裡 她手臂上的顏料會被沖洗掉 這樣似乎有點笨拙 但是我們的解決方法就是把手臂藏起來 有一次,她的頭髮沾滿了牛奶 臉上的顏料也被擦模糊了 好吧,這樣的話就把妳的臉藏起來 最後我們的作品 比想像中的更為優美精緻 即使這解決方法就像小孩子 因為不會畫手而沮喪 然後把手藏在口袋裡一樣

當我們開始這項牛奶計劃時 當我剛開始時 根本無法預料 由到政治界去追夢 在辦公室工作 到為影子神魂顛倒 繼而將人們變成油畫 在牛奶池裡的人體上作畫 但話說回來,我想根本不能預料到 你會在熟識的事物裡找到新奇的東西 只要你肯去看遠一點 去看那些已經熟識的東西 那麼你就可以看得到底下蘊藏的東西 躲在影子裡的東西 你會發現更多 比想像中更複雜的東西



Brian Dettmer: Old books reborn as art

我是藝術家,我切割書本。 這是我早期的書作品, 稱為「通往知識的替代道路」。 我想創作很多書,讓大家進藝廊時心想 只是來看一堆普通的書, 結果他們靠近一看 卻發現書被挖了粗糙的洞, 然後好奇發生什麼事,思考為什麼, 開始想這本書是什麼材料做的。 我對質感很有興趣, 但我對在書裡找到的圖文更感興趣。

我通常用黏膠密封書緣, 就像在書上做一層皮膚, 書變成硬媒材,但內頁還是鬆的, 我挖開書皮, 不會移動或添加任何東西上去。 我只是到處挖我覺得有趣的東西。 所以你在成品裡面看到的 都是書裡原本的東西。

我的作品有點像是再製品, 因為我用的是別人的媒材, 跟音樂主持人用同樣的方式 處理別人的音樂。 這是拉斐爾的畫冊, 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 透過再製、雕刻他的作品, 我似乎把書做成更新穎、具現代感的東西了。 我也想打破傳統書本的方形邊界, 推開原本的橫排設定, 試著推開書原來的結構, 就能雕刻整本書。

我用夾鉗、繩子和各種媒材再施重, 讓書在上漆前可以黏緊, 開工前我就能推開構造, 因此像這樣的東西 就可以變成這樣的作品, 這原先是一本字典。 或是像這樣的東西, 可以變成這件作品。 或是像這樣的東西, 沒人知道會變什麼樣子、 為什麼會在我的工作室, 最後會變成這樣一件作品。

我想書破了有人會心煩是因為 大家都不想撕破書, 也沒有人真的想丟書, 也因為我們認為書有生命, 像它們擁有身體, 書是為了我們存在的 從比例上而言, 但書也有成長的潛力, 繼續變成新的東西。 書真的有生命。 我把書看作是身體, 我把書看作是工藝, 我把書看作是工具。 我也把書看作是機器。 我也把書看作是地景。 這是整套百科全書被磨平黏貼在一起, 我一邊雕刻, 一邊決定要留什麼下來。 有了百科全書,我可以選擇任何東西, 但我特別選擇地景的圖片。 呼應媒材本身,我用砂紙磨平邊緣, 這樣圖片能搭配地景之外, 媒材本身也變成一座地景。


我雕刻書的時候 也會思考書裡的圖片和文字, 我會用非常相似的方式思考, 因為有趣的是我們閱讀文字, 閱讀書本的時候, 腦海裡就有了影像, 就像是填補了那本書。 我們就像是邊讀文字、邊創作影像, 我們看圖片的時候,其實就使用了語言, 才能了解我們看的東西。 這樣的演變就像太極, 像一體兩面同時存在, 觀者可以親身參與完整我的作品。

我的作品幾乎可以說是考古學, 我挖掘,試著發揮最大潛能, 盡可能鑿取更多 並在作品中展現。 但同時 我也在思考消除的概念, 現在的新聞都看不見實體訊息, 而這個失去的概念, 不只是指在電腦中不斷改變的形式, 更是指訊息本身, 現在我們不會有紙本備份, 不想失去就要不斷更新。 我的工作室有幾本字典, 我也每天用電腦, 如果要查單字,我會用電腦, 因為我可以直接找到答案。 我想書本從來就不是 複雜資訊的正確格式,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發現工具書 變成頭號岌岌可危快絕跡的東西。

所以我不認為書會真的消逝, 大家認為當一切數位化 書就會消逝, 我們就會看著事物轉變、進化。 我認為書會進化, 就像曾有人說繪畫會消逝, 因為攝影和印刷 觸手可及的年代已來臨, 但繪畫反而因此得以 不用每天工作。 繪畫也不必再肩負 每日說故事這樣的雜務, 繪畫變得自由,能訴說自己的故事, 現代主義也因此起源, 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流派。 我認為書現在的處境就像當時的繪畫, 現在我們大部分的技術、資訊, 以及私人和文化的記錄都數位化時, 我認為那反而促使書本發展新樣貌。 現在對像我這樣的藝術家來說 是讓人興奮的時刻, 預見書本未來的發展也讓人非常興奮。


( 註:3D 全像投影技術剛好可以將知識、書、圖、立體畫、全像動畫結合成科技與藝術結合 )

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

Morgan Stanley 認為自動駕駛互聯網汽車將影響未來30年的美好世界 ( Morgan Stanley think self-driving connected car will create new furture of human life )

Morgan Stanley Thinks Self-Driving Cars Will Bring Utopia by 2026

The term "techno-utopian" is helpful for referring to people who believe technology alone can solve the world's problems. The term is rarely used literally. But if the financial services company Morgan Stanley is to be believed, driverless cars will literally bring about a utopian society in just over a decade.

Business Insider has this slide from Morgan Stanley about the future of Tesla Motors. The chart looks at projections for autonomous car capabilities and by 2026 it predicts a "utopian society."

One can't help but wonder if "100% autonomous, utopian society" was maybe meant as a harmless chucklegoof that didn't get edited out before publication. Joke or not, there are indeed plenty of people who are putting their eggs in the self-driving car basket.

Gartner:5年後將有2.5億輛的連網汽車具備自動駕駛能力

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預測,到了2020年全球的道路上將會出現2.5億台連網汽車,而這些汽車都將具備全新的車載服務與自動駕駛能力,使其成為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的主要元素。

Gartner研究總監James Hines表示,連網汽車已成為現實,車載無線上網能力則迅速從高階汽車與高級品牌擴散至中階車款,車載數位內容的建立及使用將推動更精密的資訊娛樂系統,替應用程式處理器、圖像加速器、顯示器,與人機介面技術帶來機會。在此同時,行動與車輛使用的新概念將讓特別是城市中的汽車所有權走向新的商業模式或其他替代方案。

根據Gartner的預測,全球物聯網裝置數量將從2015年的49億成長到2020年的250億。2020年的全球道路上每5台汽車就會有一台具備無線上網能力,屆時的連網汽車總數將超過2.5億台,這些連網汽車可望具備遠端訊息處理、自動駕駛、車載資訊娛樂系統,與各種行動服務。

對於物聯網的未來,Gartner認為直到2018年市場上都不會出現可主宰物聯網生態體系的平台。Gartner 另一名研究總監 Alfonso Velosa指出,有關物聯網的標準或生態系統都仍在發展中,且許多目前運作中的物聯網專案供應商或生態體系可能會失敗,企業資訊長應該要確保其主要的系統可滿足未來需求的專案策略,對於一個涉及數十年基礎設施的專案來說這格外重要,以閘道為基礎的架構將是物聯網專案能否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關鍵作法。

即使企業都忙著建立自己的 IoT 生態體系,但目前並無一致的商業或技術模式,標準還在建立中,且多數的IoT專案使用客製化元件,此一形勢未來將因缺乏主要的技術服務供應商而更趨複雜。

Bran Ferren: To create for the ages, let's combine art and engineering : Self-Driving Cars

早安。 當我還小時, 我經歷一個改變我人生的經驗, 也是為何我會站在這裡的原因。 那個經驗 深深地影響我如何看待 藝術,設計和工程。

我很幸運地在世界最偉大的城市之一, 在一個充滿愛和有天賦藝術家的家庭中 長大成人。 我的父親,約翰·費倫,在我 15 歲時過世 跟我的母親,瑞,一樣, 是一位兼具熱情和專業的藝術家。 他是約紐畫派 (New York School) 抽象表現主義畫家, 融合他的當代思維, 創造了美國現代藝術, 引領美國的時代精神 進入到 20 世紀的現代主義。 這不是很偉大嗎?數千年以來, 人類藝術一直大部分都是寫實主義, 而現代藝術,相對來說, 大約只有 15 分鐘的生命 而仍然在漫延中。 就像其它重要的創新一樣, 這些全新的想法不需要新的技術, 只要重新思索和有嘗試的意願, 加上能面對幾乎一面倒的評判 和拒絕的韌性。 在我們家裡,到處都是藝術, 就像氧氣一樣, 圍繞著我們,是生命的必需品。 當我看著我父親作畫, 他告訴我 藝術不是裝飾用, 而是想法交流的另一種形式, 事實上,它是連結世界的 知識和眼光的橋梁。

在這個充滿藝術氣息的環境, 你或許認為我會不得已的 加入這個家族的事業。 但我並沒有。 我跟其它的小孩一樣, 從基因中就被設定好 是會讓父每抓狂的。 我對成為藝術家一點興趣也沒有, 更不用說畫家了。 我喜愛的是電子和機械, 拆解,組裝成新的, 讓它們能運作。 幸運地,我的家族裡有搞工程的, 和我父母一樣, 他們是我的人生導師。 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 就是非常非常努力地工作。 我的爺爺擁在布魯克林有一座 餐具櫃的金屬工廠。 在週末,我們會一起去特克蘭街 (Cortlandt Street), 那是約紐的電子商街, 我們在成堆的 電子零件中挖寶, 用幾塊錢把一些寶買回家, 像是諾頓投彈瞄準器, 和 IBM 第一台真空管電腦的零件。 我覺得這些東西有用又有趣, 我學會了工程學和其原理, 不是在學校, 而且在拆解和研究 這些絕妙的複雜設備。 我每天花上數小時做這些事, 還好我沒有觸電身亡, 生命是美好的。

但是令人難過地,每個暑假, 這些機械離我而去, 因為我父母帶我出國旅遊, 體驗歷史,藝術和設計。 我們在歐洲和中東參觀 博物館和歷史建築。 但為了鼓勵我在科學 和工藝上的興趣, 他們會讓我去像是 倫敦科學博物館之類的地方。 我在那裡可以待上一整天, 研究科學工藝的歷史。

在我大約九歲的時候, 我們去了羅馬。 在炎熱夏天的某一天, 我們參觀了一棟像鼓一樣的建築, 外觀上一點也不起眼。 我爸說這是萬神廟 (Pantheon), 眾神的廟宇。 就像我說的,從外面看來一點也不特別, 但當我們走進去時, 我馬上被三件事情震驚到: 第一,跟外頭的熱度相比, 裡面是透心涼快。 裡頭非常的暗,唯一的光源, 來自天花板的一個大洞。 父親解釋,那不是一個大洞, 它叫作「眼睛」 (oculus), 能見到天堂的眼睛。 這個地方有些什麼特別之處, 我不知道是什麼,就是覺得特別。 當我們走到房屋的中央時, 我透過「眼睛」向上觀看天空, 這是我到過的第一個教堂, 在上帝與人間, 提供一個無遮蔽的視野。 但我很好奇,下雨時會怎麼樣? 父親或許稱它是「眼睛」, 但它實際上是一個天花板的大洞。 我低頭看到地板排水孔, 鑲在石頭地板中。 當我更加適應裡頭的黑暗, 我能更加看清楚地板和 周圍牆壁的細節。 沒啥特別的,跟我們在羅馬其它地方 看到的雕像一樣。 事實上,看起來像是亞壁古道 (Appian Way)。 大理石雕刻的商人 拿著他的目錄給哈德良看。 (註:哈德良為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 哈德良說「我們全買了。」 (笑聲)

但天花板令人驚奇, 看起來像是巴克敏斯特·富勒的球形屋頂。 (註:巴克敏斯特·富勒是美國建築家) 我以前見過這種的, 巴克是我父親的朋友。 現代的,高技科,令人印深刻, 巨大的,142 英呎,沒有任何樑柱, 不是巧合的,剛好就這麼高。 我喜歡這個地方。 它真的很美,而且跟其它地方不一樣。 我就問我父親 "這是何時建造的?” 他回答 "大約兩千年前左右。” 我說 "不,我指的是屋頂。” 看,我以為這是一個現代的屋頂, 原有的屋頂因被戰火摧毀, 而再另外蓋一個。 我父親說 "這是原本的屋頂。”

從此刻我的人生就改變了, 就像昨天一樣記得很清楚。 第一次,我認知到兩千年前的人類 是如此聰明的。(笑聲) 這事在我腦中揮之不去。 我的意思是,在埃及吉薩的金字塔 前一年我們去看過了, 當然是很壯觀,完美的設計, 但只要我有夠多的預算, 兩萬到四萬個工人,花十到二十年, 在各地把石塊切割運過來, 我也可以造一座金字塔。 但只是靠蠻力, 無論是兩千年前或是今天, 你無法建一個萬神廟的穹頂。 而且它是現在最大的 未經強化過的混泥土穹頂。 建造萬神廟需要一些奇蹟。 我所謂的奇蹟,是指 在技術上近乎是不可能的, 高風險的,就算是今天, 也不見得可以完成的, 當然也不可能是由你完成的。

舉幾個萬神廟的奇蹟: 要建造這樣一個的架構, 必須要有非常強力的混凝土, 而且要控制好重量, 隨著建造的高度, 要調整混凝土的密度。 達到需要的強度和輕量,穹頂的結構使用了 五圈的鑲板, 每一個的尺寸逐漸縮小, 依設計來看, 分散掉絕大部分的壓力。 穹頂下異常的涼爽, 因為其內部巨大的空間, 上升氣流可經由 ”眼睛” 排出 的自然對流, 和外部空氣吹過圓頂的 文丘里效應 (Venturi effect)。 我第一次發現 光是物質的。 經 "眼睛" 進來的一道光束, 是如此美麗及可觸摸的, 我第一次發現 光線也可以被設計的。 更甚,這裡所有形式的設計, 視覺設計, 全都脫離不了光線, 因為沒有了光,你啥也看不到。 我也發現我不是第一位 認為這個地方是如此的特別。 它撐過重力、野蠻人、掠奪者、建造者, 還有時間的蹂躪, 成為我認為是 史上最長壽的建築。

因為這次的造訪, 我開始了解到, 相對於我在學校所學到的, 藝術和設計的世界 實際上,並不會不相容於 科學工藝的世界。 我發現當這兩個結合時, 你可以創造出在單一領域中 無法達到的效果。 但在學校裡,除了少數例外, 它們是被區分開來的, 現在也還是這樣。 我的老師們都告訴我要認真 專注在其中一個領域, 但是,力促我只精通一個領域, 讓我對憧景那像博學的人們 像米開朗基羅、達文西 本傑明·富蘭克林, 他們都不只是精通單一領域。 這讓我更加嚮往 同時身處在兩種領域。

所以像萬神廟這種史無前例的創新和精妙 是如何達成的呢? 有些人,像是哈德良 (Hadrian), 需要有傑出的創新願景, 他們也需要說故事和領導的才能, 來實現這個願景, 還有在科學工藝上的專精, 專業能力和技術, 來延伸現有的創新。 我相信,提供這種的規則改變者, 需要你至少五個奇蹟。 但問題是,無論你多聰明, 或是多有錢, 你只能頂多有一個半的奇蹟。 就是只有這麼多了。 你會耗盡你的時間、金錢、熱情, 還有其它的一切。 記得,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辦法 想像任何一種工藝上的奇蹟, 而你卻需要至少五個奇蹟來建造萬神廟。 在我的經驗中,只有少數的夢想家 能遊走在藝術設計 和科學工藝之間, 他們能夠注意到 何時其它方面的奇蹟 已經足夠來實現這個夢想。 對於他們願景的明確了解, 他們喚起勇氣和意志力, 創造剩下需要的奇蹟, 他們通常把其它人認為 不可跨越的障礙, 化為願景的特色。 以萬神廟的”眼睛”為例, 要堅持這樣的設計, 你勢必無法使用 在羅馬拱門上發展出來的結構技術。 然而,相對於 重新去思考重量和壓力的分佈, 他們用一種僅適用於天花板有一個洞的 全新設計。 完成後,不僅兼具美學, 設計上還帶來光線和涼風效果, 還有能直接連通天堂的管道。 很不賴吧。 這些人們不只是相信 不可能的事可以被完成, 而且是一定要完成。

歷史故事就先到此為止。 近代有什麼創新的事物, 是結合了獨特的設計 和先進的技術, 可以讓人們在千年之後 依舊會記得呢? 把人送上月球是很了不起的, 然後再把他平安地帶回地球,也是一樣。 談到人類的一大步: 很難想像在人類的歷史上, 有什麼可以比得上 我們第一次遠離我們自己的世界 踏上另一個世界的那一刻。

那在登月之後,會是什麼呢? 有人可能會說今天的萬神廟 是網際網路, 但我真的認為這是錯的, 或是說這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網際網路不是萬神廟, 比較像是混凝土的發明, 對於建造萬神廟 是很重要,不可或缺的, 而且可以流傳後世, 但只有它是不夠的。 正如混凝土的技術 對萬神廟的建造是很關鍵的, 創新者使用網際網路 創造能流傳後世的全新事物。 智慧型手機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很快速地,地球上大部分的人們 都會有一支, 把人們聯繫起來 和訊息連結的想法會流傳下去。

那下一步呢? 同等於萬神廟的下一個指標在哪? 想想看, 我不會接受一些似是而非 或重大突破的事物作答案, 例是治癒癌症。 為什麼?因為萬神廟 是建造在很多實體的設計之上, 每一個都來自由簡單的觀察 和不斷地體現, 而且可以無窮盡的流傳下去。 這像是藝術一樣難以用語言表達, 這些拓展生命及釋放痛苦的貢獻, 當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 而且很華麗, 但它們只是 我們全部知識技術的一部分, 網際網路也是。
那下一個會是什麼? 這有些違反直覺, 但我猜是一個自1930年代末期 經由每個世代的修改的 一個願景: 自動駕駛車輛。 你或許想,拜託, 怎麼會是一個比較潮的 巡航定速系統? 但你仔細看, 大部分我們的世界是設計在道路和運輸之上, 道路之於 羅馬帝國的興起, 就像州際高速公路 之於美國的 繁榮和現代化。 現今,這些串連我們世界的道路 主要都是汽車和卡車在使用, 而這個基本上一百年來 都沒有改變。 或許現今不是很明顯, 但自動駕駛車輛會是關鍵的科技 讓我們重新設計我們的城市, 更進一步地,改變文化。 為什麼呢? 一旦普及之後, 每年可以減少 美國上萬的生命的死亡, 全球有上百萬的生命。 汽車引擎的油耗和空污, 會大量的減少。 大部分在進出城市 交通擁塞將會消失。 這些會引發新的思維 重新設計我們的設計,職場, 以及我們的生活。 我們可以更快速到達目的地, 社會可以拾回大量的 資源損耗, 現在花在車陣中的時間只是在污染世界。

但為何是現在?為何現在才能實現? 因為過去三十年, 在汽車業以外的人們, 花費上億的金錢 創造出必要的奇蹟, 但當初是為了不同的目的。 這讓像是 DARPA、大學、公司企業, (註:DARPA 是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 完全置身在汽車業界之外的人們, 如果夠聰明,就會了解到 自動汽車現在可以被實現。 什麼是自動汽車需要的五個奇蹟呢? 第一個,你需要知道 現在你確切的時間和位置。 這個可以經由 GPS 解決, 全球定位系統, 是由美國政府發展的。 你需要知道道路在哪裡, 道路規則是什麼,你要往哪裡去。 這些可以由導航系統, 車內導航系統, 和網路上的地圖來達成。 你需要近端即時通訊 配合高效能的電腦運算, 來了解附近車輛 的動態。 為手機發展的無線技術 加上一點些微的改造, 就可以完成的解決這件事。 你或許想到 在社會和法律上 都可以接受的 一些道路限制。 像是高乘載車道 和其它的延伸。 但最終,你需要能辨認 人群、號誌和物體。 機械視覺、特殊感應器、高效能的電腦運算 可以做到這些, 但這還是不太夠, 尤其是當你的家人在車上。 偶爾,人類需要給予一些決定。 你或許需要喚醒乘客 詢問他們 剛剛那個在路中間的顛簸是怎麼回事。 這還不賴,我們已經有一些 新世界的輪廓了。 此外,一旦駕駛 向那困惑的汽車解釋 路上那隻在叉子上的巨大的雞 只是一家餐廳, 它就會安心的繼續行駛, 而地表上的所有其它汽車 也將從此了解這件事。

第五個奇蹟,已近乎完成, 是需要一個明確的願景, 一個佈滿自動汽車的美好世界, 吸引人和功能完善的設計, 加上許多資金和努力, 可以把它開回家。 只需幾年的時間就可以實現了, 我預期自動駕駛汽車 將會永遠的改變我們的世界 延續好幾十年。

總而言之,我開始相信 促成下一個萬神廟的各項要素 已經在我們的周圍, 等待有願景的人們, 同時具備寬廣的知識, 跨領域的技術, 及極端的熱情, 讓這個夢想成真。 但這樣的人才並不會 自動地無中生有。 他們必須從小時候 就被良好的教養和鼓勵。 我們需要愛護並幫助他們 去發掘他們的熱情。 我們需要鼓勵他們全力投入, 幫助他們了解到 失敗為成功之母, 並且要持續不懈。 我們需要幫助他們找到他們的典範, 給予他們自信,相信自己, 相信任何都是可能的, 就像我祖父帶我去購買雜貨, 就像我父母 帶我去科學博物館, 我們需要鼓勵他們去找到他們自己的道路, 即使這是非常困難。

但有一個注意事項: 我們需要定期的把他們 從現代的奇蹟拉開來, 電腦、手機、平板、 電玩、電視, 帶他們到外面, 讓他們感受到 我們的世界、星球和文化 的美好設計。 如果不這樣做,他們不會了解 這些資產的珍貴, 而有一天會輪到他們 來保護和改善。 我們也需要他們能了解 有些事物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下 沒有被得到應有的看待, 藝術和設計, 不是奢侈品, 也不是不能和 科學科技相容的。 事實上,它是讓我們與眾不同的必要。

如果有一天你有機會, 或許你可以帶你的孩子 去真正的萬神廟, 像我帶我的女兒奇拉, 去第一手體驗到 令人震驚的設計, 在羅馬的某一個不起眼的日子, 觸及到 2000 年的未來, 造就我現在的人生。
( 註:自動駕駛互聯網汽車是結合 超級電腦晶片、人工智慧、智慧型手機及通訊、各種感測器、雷達、機器人自動駕駛、GPS、人機關係、觸控螢幕許多技術之未來最大發明 )

Enhanced by Zem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