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英文短影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英文短影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全世界拼經濟復甦都是吸引投資、投資優惠稅率、降低政府債務、幫勞工加薪刺激消費、鼓勵投資移民 - 政府作法是什麼?

川普打算透過減稅,來說服蘋果回美國生產 iPhone

美國準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競選時,曾於今年 1 月談到會要求蘋果公司將 iPhone 的生產線拉回本土。如今,儘管蘋果是私人企業,保有相當的決策權,不過川普似乎已開始思考一系列政策,以吸引企業考慮這些事。

流失的製造業機會

川普在日前與紐約時報等一眾媒體高層修補關係的會議中,談到他與蘋果 CEO Tim Cook 的電話內容。他說:

「Tim,你知道對來我來說其中一項大事,就是成功讓蘋果在美國蓋一間、或是很多間大工廠,而不是到中國,或是越南,或是其他地方。你得在這裡(美國)製造你的產品才行。」

實際上,川普並非是第一個抨擊蘋果生產線計劃的人。早在 2011 年、創辦人 Steve Jobs 還在世的時候,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便曾就美國藍領的工作問題與 Jobs 討論,並希望他考慮回國生產。據報導,Jobs 當時僅冷回:「這些工作已經回不來了。」

目前,美國前五大科技公司,包括蘋果、Alphabet、Facebook、甲骨文、微軟的市值,合計已經超過 1.8 兆美元,比 10 年前的美商五巨頭多了 80%。然而,它們提供的工作,卻比當初少了 22%,亦即少了約 10 萬筆工作機會。《華爾街日報》便指出,美國 21 世紀以後逐漸缺少的製造業工作,最初可以回溯到 2000 年。那時,美國科技業以蘋果與思科為首,逐步將工作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亞洲。

減稅

川普指出,他希望執行的計劃,包括推出巨大的免稅額度,同時刪掉一些「大家都覺得很荒謬」的規定,不過,他並沒有明究細節為何,只談到這些新制「將會讓蘋果很滿意」。有記者則提問,如果美國企業確實回國生產,但這些新工廠卻採用機器人作業該怎麼辦?川普則回應,「那我們就來製造機器人啊。」他並補充,現在的重點可是連製造機器人的工作機會都沒有。

除了蘋果,川普亦表示他曾致電 Bill Gates,以及 Ford 高層來商談相關生產線事宜。其他消息也指出,蘋果似乎也真的開始評估起在美國生產 iPhone 的可能,並考慮邀請鴻海到美國投資。目前,蘋果在美國本土組裝的產品僅有 Mac Pro,不過這款從 2013 年起就沒有更新的專業型主機,並不能為美國勞工帶來多少機會。

至於蘋果 CEO 對此有什麼回應嗎?川普則表示, Tim Cook 僅淡回「我知道了。」(I understand that.)。

美國首9月赤字減28%

美國財政部公布,6月預算盈餘為705億美元,反映該國財政持續有所改善。連同6月盈餘,美國2014財政年度首9個月的預算赤字為3660億美元,按年跌28%,是2008年以來最低。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2014財政年度的赤字為4920億美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2.8%。6月的預算盈餘較去年同期減少460億美元,因為去年有一筆來自房利美的一次性收入。

道明證券美國市場策略師Gennadiy Goldberg認為,美國政府限制開支,加上經濟改善推動稅收入增加,是導致赤字減少的主要因素。財政部指出,2014財政年度至今,美國政府的整體收入按年升8%至2.259萬億美元,同期開支僅升1%。

新加坡低稅率、高效能政府、大量吸引投資移民、直接幫勞工加薪策略

『星國鼓勵企業加薪政府出4成』政策發生效果,2013 GDP成長率跳升,新加坡年度財政預算聲明25日公布。為鼓勵雇主提高生產力並與員工分享成果,企業給月薪4千星幣(約合台幣9萬5832元)以下員工加薪時,新加坡政府將提供雇主40%的補貼。這項補貼計畫預計3年,需星幣36億元,約台幣863億元。

雖然新加坡政府在大方向上傾向勞動力市場在未來數年仍繼續緊縮,但會影響工資成長,新加坡政府預計自下月起,也就是年度預算開始的月分,以加薪補貼計畫(Wage Credit Scheme)協助企業轉型為高生產力型態。

作法之一是直接在雇主為員工加薪時,提供補助。此外,還有生產力及創新優惠計畫,公司稅也有30%的回扣、最高3萬元星幣。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尚達曼( Tharman Shanmugaratnam )提出的財政預算聲明公布許多優惠措施,協助新加坡企業度過勞力緊縮的關卡。他說:「我們鼓勵所有雇主充分利用加薪補貼計畫,與員工分享生產力(提高後)的果實。」

註:當時就預估『星國鼓勵企業加薪政府出4成』政策,將大幅提升勞工福利、GDP;現在看見新加坡經第二季 GDP 年率季增 15.2%,遠遠超過第 1 季的 1.8% 增幅。而且,新加坡小額創業移民寬鬆、留學移民更吸引人。

凱爾特之虎威猛不再 愛爾蘭要靠雲端、社群 緩步求復甦

還記得昔日的「凱爾特之虎 (Celtic Tiger)」嗎?《CNN》報導,對愛爾蘭來說,那恐怕已經是一去不復返的過去了。

愛爾蘭曾經經歷過那樣的夢想年代,高科技巨頭如蘋果、戴爾及英特爾,紛紛在都柏林郊區建立起製造工廠。這裡有太多吸引人的條件,像是年輕、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民、位處歐元區核心,而外國人設廠,公司稅率也僅 10% (現為 12.5%)。

都柏林的房價於是快速飆升,銀行業更樂於提供資金,到快速成長的建築部門,房價一炒再炒後倍數成長。投資人接著把眼光伸向周邊區域,接著再透過銀行各種綁定的貸款借錢,來投資海外房產。每個人都像沈浸在繁榮的喜悅中。

我們都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麼。經過金融海嘯的折騰後,2010 年 11 月,愛爾蘭接受了歐盟及 IMF 850 億歐元紓困金,由此國家可以承擔所有倒閉銀行的債務。

做為接受援助的代價,政府大舉刪減預算,像是福利削減、退休金凍結、增加稅收,全國 GDP 也痛苦地減了 20% 左右。

3 年之後,回頭看愛爾蘭的發展,答案就在都柏林。現在都柏林帶領著復甦,而主要的支撐,來自社群媒體。

■ 靠下一代科技業重生

在貿易港區 Docklands 原本空出來的廠房與倉庫,現在充滿了下一代受過良好教育的愛蘭爾畢業生,為新一代的美國科技股工作-像是Google、 Facebook、Twitter、Trip Advisor、 Ancestry 等等。

一些中國、日本、德國的高科技公司,也在這裡設立,補充本國無法找到的語言人才。過去的「歐洲矽谷」,現在改由雲端技術公司包圍。

和 5 年前不同的是,如今受低稅率、好人才吸引而來的,主要是規模較小的新創公司。他們不需要像戴爾組裝 PC 廠那樣的龐大空間,公司可以設立在商店旁。因此,他們的周邊可以是創新服務公司、私募股權公司、咖啡店、時尚酒店等等,有助區域的發展。

在企業界,現在希臘、西班牙已經失去關注,愛爾蘭重新得到機會,《Forbes》雜誌第一次將愛爾蘭視為全球最佳的從商地點。

《Forbes》指出,愛爾蘭現在的薪資水準,較金融危機高峰減了 17%,這對勞工也許不是典型的好消息,但高達 13% 的失業人口,代表企業主可以用相對低薪網羅到不錯的年輕人才,加上僅有 12.5% 的企業稅,愛爾蘭有著極為有利的經商環境。

■ 經濟仍未全面好轉

但是這個國家其他地區,恐怕就沒有這麼幸運。靠建築業支撐的小工廠難以振作,出口導向的企業,依然面對危機之後歐美不振的經濟。福利金減縮、慈善機構捐款大降,更變成窮人的「完美風暴」。

人們離開,所以失業率有些下降,但長期失業人口,很難是社群網站公司想雇用的員工,也很難在酒吧或旅館業謀得職務,因此,政府努力在都柏林與科克之外,吸引更多公司加入。

經過先前的風暴後,這裡的房價才剛剛起漲,政府明年度也還要削減預算。總之,當年「凱爾特之虎」的榮景短期間還見不到,這裡還難有健康的銀行部門,而失業率也還在兩位數。

都柏林確實回復了成長,可以看到的變化,像是商店、酒吧紛紛冒出,交通堵塞又回來了,不過現在這種經濟復甦,在愛爾蘭其他地方還很難見到。凱爾特民族只能算小小掙回一些顏面,只能期待雲端、社群產業能更加成長,帶來更多的進展吧。

大陸明年6大經濟要務定調 擴大開放加快自貿區談判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昨在北京閉幕,公布明年經濟6大主要任務,包括首提國家糧食安全及防控債務風險。大陸經濟學家認為,明年經濟部署,以穩中求進及防範風險為主方針,並強調加快推進自貿區談判,擴大對外開放。據悉,今將單獨公布城鎮化規畫方案。

糧食安全 首列要務

     近十餘年來開得最久的經濟工作會議,經過4天於昨閉幕,中共政治局七常委全數出席;會議之餘,還同時配套召開全國城鎮化會議,探討相關改革方案的推進。

     但據昨日央視新聞聯播及新華社報導,對外強調的主要是6大經濟任務,對明年國民生產總值具體數據、城鎮化改革方案,都未具體透露。明年經濟6大任務,根據報導,分別是糧食安全、產業結構調整、防控債務風險、促進區域協調、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及提高對外開放水準。

深化改革 全面展開

     大陸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從四方面解讀:一,確認經濟存在下行壓力,暗示政策不會偏緊;二,強調要不帶來後遺症的速度,暗示GDP存在向下微調;三,積極財政和穩健貨幣政策提法符合預期,暗示匯改會成明年重點;四,強化管理地方債務風險。

     社科院專家陳秋霖認為,會議要求各地區要指定機構負責改革,顯示18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將全面鋪開,但在地方不另設機構,以符簡約要求。

     會議要求「保持國內生產總值合理增長」,專家認為「合理」含義是7.5%,但明年「兩會」政府報告可能訂為7%。而把糧食安全放在一大任務,是歷屆會議史無前例作法。

中美BIT談判亦加快

     房地產調控方面,會議要求將從需求管理轉向供給管理,放開高端,保障低端,顯示新一屆政府將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強調加快自貿區談判,穩步推進投資協定談判,營造穩定、透明、公平的投資環境,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這顯示中日韓自貿區將有所突破,中美BIT(雙邊投資協定)談判也將加快。

     會議強調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顯示大陸開放重點可能轉向中西部,且中亞和東盟兩條線將同時推進。

菲律賓景氣旺 吸引外商

日經新聞報導,菲律賓經濟在消費帶動下快速成長,吸引外商前來分一杯羮,菲國企業則看好菲傭和菲勞在海外對家鄉食用品的需求,而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時。

菲國約1億人口,平均年齡23歲。其國內生產毛額(GDP)持續增長,去年就成長7.2%。在人均GDP上,外界預期明年超過3,000美元,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其在2019年超越印尼。

5月在菲國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其中一個會議題目就稱菲國為「下一個亞洲奇蹟」。

菲國經濟主要由消費支出來帶動,其占GDP達70%。長久以來,許多菲國人到海外從事勞動工作,因此目前逾1,000萬人在海外居留,但他們匯回國內親人的金額相當驚人,去年達229億美元,成為國內消費的重要財源。

馬來西亞、台灣和泰國的家庭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已經超過美國/外資若流出 亞洲挺不住

全球資金再度流入新興亞洲市場,不僅提振亞洲的資產價格,也協助壓低融資成本。但專家警告,外資流入亞洲的趨勢遲早都會結束,屆時可能對若干經濟體帶來嚴重的衝擊。

華爾街報導,去年的市場動盪曾促使政府決策者加倍努力消除潛在弱點,例如印度費心削減經常帳赤字,新加坡和香港則推出更多措施打擊房地產投機。但是花旗集團表示,外資流入激增已經導致香港、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的利率降至負值。由於利率水準低於通貨膨脹,本地融資成本飆升,對房地產投資尤其不利。匯豐銀行(HSBC)指出,馬來西亞、台灣和泰國的家庭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已經超過美國。

匯豐亞洲經濟研究部門的聯席負責人范力民在研究報告中寫道,這個問題很麻煩,暗示消費者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債務推動,因此對金融環境緊縮將分外敏感。

在最極端的情況下,資本迅速外流可能導致1997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的貨幣貶值情況重現,推高本地利率,引發大規模的信貸違約和經濟衰退。國際收支危機眼下似乎不太可能發生,因為各國央行為應對這類情況,已累積龐大的外匯準備,並設計出多種金融安全制度,力求減小海外投資者大規模撤離可能造成的衝擊。

但有些經濟體的絕緣性比另外一些經濟體要好。由於中國不允許資金自由進出,也不允許人民幣自由浮動,中國或許是最不容易受到資金流出沖擊的經濟體。

但一些規模較小的開放經濟體則更容易受到攻擊。例如,印度、印尼這樣經濟實力較差、又有大量外債即將到期的國家,經常帳赤字是他們最大的問題。一旦資金開始流出,們們的外匯準備便會很快消失殆盡,支付關鍵進口商品與償付外債的能力,也會因此受到限制。
台灣政府作法是什麼? 很奇怪都是不能讓經濟起來的事努力很多:
  • 年金改革
  • 一例一休
    • 無助於吸引投資、降低政府債務、幫勞工加薪刺激消費,擾民的政策
    • 最嚴重是影響到服務業企業營運;
    • 盡快修正增加加班彈性,讓喜歡加班勞工有錢可以賺,政府一例一休過於無彈性反而害了勞工
  • 台灣政府拼經濟復甦經濟作法真的太慢太無能,都不重視『吸引投資投資優惠稅率、降低政府債務、幫勞工加薪刺激消費、鼓勵投資移民』,台灣怎麼會有未來?
  • 勞工及人民生活苦,而政府官員天天在玩政治,不重視吸引投資投資優惠稅率、鼓勵投資移民,台灣怎麼會有未來
  • 美國、新加坡、中國、菲律賓、印尼、泰國都非常重視吸引投資投資優惠稅率、鼓勵投資移民、幫勞工加薪刺激消費,而台灣政府官員只是天天在玩政治,人民繳稅養這些政府官員根本沒作用,食安、地下管道氣爆都是政府拿罰款,被害人難得到賠償,更扯是許多詐欺吸金案,也不重視被害人賠償,不值得繳稅養這些政府官員!
    • 食安、地下管道氣爆都是政府拿罰款,被害人難得到賠償!
    • 各縣市警察抓小偷不行,開罰單最行!
    • 各政府官員只會增稅,不重視『吸引投資投資優惠稅率、幫勞工加薪刺激消費、鼓勵投資移民』!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人工智慧成為未來產業更重要的趨勢 - 人工智慧災難也將來臨 ( AI become major trend in industrial - it will induce AI crisis )

繼霍金之後,Elon Musk 再示警:人工智慧災難 5 年內爆發

豪無節制地發展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後果可能不堪設想,且災難可能最近幾年就會爆發!

AI 發展迅速恐造成嚴重後果

身兼美國豪華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 Motors)、航太運輸服務公司 SpaceX 兩家公司執行長以及美國太陽能板公司 SolarCity 董事長的 Elon Musk 上週末再度對人工智慧的危險性提出警告,認為這種科技的發展腳步非常快速,而且只有英國人工智慧公司 DeepMind 等相關業者的內部人才知道速度究竟有多快。

CNBC 17 日報導,Musk 同時指出,人工智慧勢必會導致非常危險的事件,且五年內、最多十年就可能發生。Musk 強調,這絕對不是「狼來了」,他是對整個事件有相當的理解才會對大家示警。

Musk 是在知名科學交流網站 Edge.org 一篇名為「The Myth of AI(人工智慧的迷思)」的文章底下留言,但他在留言送出不久後立即將之刪除。

Musk 發言人在回答 Re/code 詢問時表示,該篇留言的確是 Musk 所寫,但這原本是要寄送給 Edge 網站創辦人 John Brockman 的私人電子郵件,並非公開的評論。該名發言人並透露,Musk 之後會在部落格撰寫一篇較長的文章來討論這個話題。

Musk 6 月 18 日在接受 CNBC 專訪時就曾指出,他在 DeepMind 被 Google 併購前曾是該公司的股東之一,另外也投資了舊金山人工智慧軟體業者 Vicarious。Musk 說,投資 Vicarious 的目的並不是在追求報酬,他只是想藉此追蹤人工智慧的發展程度。Musk 當時警告,就像電影「魔鬼終結者」演的一樣,人工智慧發展到最後可能會有嚴重後果。

可能難以被人類掌控

霍金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工智慧教授 Stuart Russell、麻省理工學院宇宙學家 Max Tegmark 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 Frank Wilczek 5 月份就曾聯合在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發表文章警告,AI 短期內的影響端賴背後掌控的人而定,但長遠來看,AI 能否被操控,才是問題的核心。

霍金等人指出,強尼戴普主演的最新電影《全面進化(Transcendence)》描述了一個逐漸失控的 AI,其實這並非危言聳聽,因為 AI 未來可能會比金融分析師還聰明、比科學家更具創意、比人類領袖更能操縱人心、甚至還有機會研發出人們完全無法理解的武器。

霍金並警告,世界文明是人類智慧的產物,但當這種智慧被 AI 的工具放大時,產生的結果實在難料,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戰爭、疾病與貧窮會是大家最先消滅的問題。就在最近,全球各地的軍隊已開始考慮導入能夠自選並殲滅目標的自動化武器系統(聯合國與人權觀察組織已開始呼籲禁用這類武器);中期來看,人工智慧甚至可能轉化整個經濟型態,帶來巨大的財富與嚴重的混亂。

庫克 : 未來人工智慧在智慧型手機中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根據《華盛頓郵報》日前一篇針對蘋果 15 周年,而對執行長庫克 (Tim Cook) 所做的專訪中指出,庫克認為未來智慧型手機的發展關鍵將會是在人工智慧 (AI) 上。至於,當前非常火紅的擴增實境項目上,雖然庫克指出,蘋果正在大力朝這方面發展。不過,卻沒有針對即將開發的產品項目進行說明。而在未來蘋果是否發展 「Apple Car」 的問題上,庫克則沒有進行正面的答覆。

在該篇專訪中指出,蘋果在過去的 4 季裡的營收大約是 1,410 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為 4.42 兆元),這比思科 (Cisco) 、迪士尼 (disney) 、耐吉 (Nike) 3 家公司合起來一年的總收入都要多。然而,在蘋果最新一季的財報中顯示,支持營收最大來源的 iPhone ,其銷量下跌了 23% 。對此,庫克必須思考出針對蘋果未來新的成長動力。

報導中進一步指出,在尋求蘋果新的成長動能方面,庫克表示,看看構成當代智慧型手機的核心技術,再去看看未來智慧型手機中的決定性關鍵技術。例如 「人工智慧」 這將使得智慧型手機對使用者來說更為必要。

至於,對於擴增實境 (AR) 的部分,庫克則重申了他過去的說法表示,蘋果正在向擴增實境投入鉅資進行研發。不過,他並沒有對此明確的透露,蘋果的研發只是針對發展擴增實境軟體,還是會推出類似 Google 眼鏡、亦或者是針對 Magic Leap 和微軟 HoloLens 的專用硬體。他僅表示,「我認為,擴增實境非常有趣,是一種核心技術。因此,目前我們在幕後有很多工作正在開展。」

最後,在專訪中記者提及了日前傳言滿天飛的蘋果 「Apple Car」 問題時,庫克的回答則是以解說其他的周邊話題帶過,並沒有對此做出正面的回應。因此,外界猜測, 「Apple Car」 目前或許也還沒有個定論,所以庫克也不希望外界有過多的聯想與猜測。

Intel 宣布將發展針對人工智慧領域的新處理器

正在美國舊金山舉行 IDF 大會的半導體龍頭英特爾 (Intel)18 日宣布,由於人工智慧 (AI) 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也且預計未來市場也越來越多依賴人工智慧的應用,因此 Intel 將開發人工智慧技術的專用晶片,從而在人工智慧的領域中扮演更積極重要的角色。

根據 Intel 在 IDF 上對開發者的表示,計劃於 2017 年推出新型號的 Phi 處理器。Intel 過去開發 Phi 一系列的處理器是針對了特別的科學類應用而來,而未來新型號的 Phi 處理器將導入加速人工智慧計算任務的功能。Intel 指出,新技術將給當前的深度學習 (Deep Learnning) 領域帶來幫助。尤其是在語音辨識、圖像辨識及自動駕駛等領域,深度學習技術將可藉此獲得到更多更強大的運算效能。

過去,Intel 的 Phi 處理器已將在許多的資料中心被廣泛部署,並且也被用於許多的深度學習運算任務上。Intel 表示,Phi 處理器的產品線比標準處理器有更多的處理器核心。英特爾資料中心集團執行副總裁戴安‧布萊恩特(Diane Bryant)表示,2017 年推出的新型號將可以處理深度學習中專有的某些指令。

而且,Intel 還強調,Phi 處理器可以運行大部分數據分析軟體,同時無需用到可能導致分析速度放緩的外部處理器,這也是 Phi 處理器相對於其他產品的關鍵優勢。過去,部分客戶在使用了 Phi 處理器的產品之後,也部署了用於人工智慧任務的輔助處理器。而這些輔助處理器則大多是來自英偉達 (Nvidia) 的所開發的 GPU (圖形處理單元)。

一直以來都是許多國際性大公司,包括中國百度等企業在深度學習領域解決方案提供者的 Nivida,對此已經在官方網站上表示,Intel 發展深度學習領域是件好事,但他們應當陳述事實。尤其,在最新晶片的處理速度上,Nivida 仍要遠遠超過 Intel 的技術。而這樣的回應,也似乎宣告兩家公司在人工智慧領域逐漸掀起競爭的煙硝味。

至於,在其他人工智慧領域方面,intel 日前還收購了專注於深度學習晶片和軟體開發德創新公司 Nervana Systems ,說明 Intel 將不只在人工智慧的處理器上布局,其他各應用層面 Intel 也可能將投入發展。

Google、Microsoft 等 5 家科技巨頭成立 AI 組織,試圖制定發展準則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研究和應用在近年爆發,不過因為研究所需成本和知識含量相當高,成了科技巨頭的戰場。不過在競爭的同時,28 日,5 家科技巨頭 Amazon、Google、Facebook、IBM、Microsoft 合夥成立共同研究 AI 的非營利組織,但主要是研究 AI 與人類與社會的關係,像是道德、隱私、可信度等問題,確保 AI 的應用是能夠造福人類和社會。

5 家科技巨頭共同成立的 AI 組織就叫做「The Partnership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Benefit People and Society 」(The Partnership on AI ),在新架設的官方網站中寫到,該組織的目標是找出研究 AI 科技的最佳行為準則,針對特定領域如健康照顧或運輸設立工作小組開發 AI 應用、增進社會大眾對於 AI 的理解、同時作為開放平台討論 AI。

而在研究 AI 科技的最佳發展準則部分,該組織也特別提出幾點如:倫理道德、公平性與包容性;透明、隱私、共通性;AI與人類間的合作;科技的可信賴、可靠、強健程度。

The Partnership on AI 總共有 10 席董事會,5 家創始會員都有派人出任,而 Google 指派的董事是 DeepMind 團隊成員,該團隊位於倫敦,其開發的「AlphaGo」人工智慧系統曾打敗南韓棋王李世乭 ;另外有學術界的專家、非營利組織人士、政策和道德專家參與,未來也會廣納其他企業參加,甚至促成跨產業的合作。而 5 個創始會員也會貢獻財源以及研究用的資源。

會有 The Partnership on AI 這個組織的出現,是 5 個創始會員大力發展 AI,看好他的機會及潛能,應用在語音助手、自動駕駛車、圖片辨識、甚至是下圍棋的同時,他們也注意到社會上一部分的人憂心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會不會造成人們失業、帶來經濟問題,甚至會不會比人們聰明、威脅到人類生存。該組織強調,他們及 AI 研究人員同樣也重視這些問題,因此他們才攜手努力於這些重要的議題。

「身為這領域的研究者,我們很看重人們的信任,才能確保科技的進步是為人類的價值而提供。」Facebook AI 研究部門的主管 LeCun 在一份聲明中說到,他是深度學習領域的專家,同時也是 Facebook 指派到 The Partnership on AI 的董事。

機器學習、AI題材大爆發,NVIDIA連續5天創歷史新高

investors.com報導,高盛(Goldman Sachs)將NVIDIA Corporation納入確認買進名單、並將目標價自92美元調高至129美元。高盛指出,NVIDIA是半導體業的獨特成長故事,在遊戲、汽車、虛擬實境以及機器學習(ML)都有相當強勁的成長表現。

瑞穗證券分析師Vijay Rakesh 20日重申NVIDIA投資評等為「買進」、目標價自80美元調高至115美元,超微(AMD)投資評等自「中立」調高至「買進」、目標價設定在13美元,英特爾(Intel)投資評等也是「買進」、目標價上看42美元。Rakesh指出,深度學習、人工智慧(AI)將是下一個重大的運算典範,NVIDIA、超微以及英特爾可望因而受惠。他提到,英特爾在這個領域的起步雖然較慢,但隨著數據中心開始採用Xeon Phi協同處理器、公司可望受惠於GPU相關銷售。

霸榮(Barrons.com)部落格報導,高盛分析師Toshiya Hari指出,業界人士預估機器學習、AI市場潛在規模高達50-100億美元。NVIDIA在機器學習領域的競爭對手是兩家未上市公司Graphcore、Cerebras。

NVIDIA於2017會計年度第3季(截至2016年10月30日為止)宣布,特斯拉(Tesla)Model S、Model X以及Model 3的全新AutoPilot自動駕駛系統都將配備NVIDIA DRIVE PX 2。此外,NVIDIA也宣布與百度(Baidu)結盟、攜手開發自駕、人工智慧車與圖資系統。NVIDIA並於第3季度發表代號「Xavier」的次世代Tegra處理器、未來將充當自駕車的人工智慧超級電腦。

根據NVIDIA在9月28日上傳至YouTube的影片(連結點此),暱稱「BB8」自駕測試車可在沒有車道分隔線的道路(包括羊腸小徑)或夜間、下雨路況安全地移動。特斯拉10月19日宣布,即日起出廠的旗下所有電動車(包括Model 3)都將配備全自動駕駛硬體配件。特斯拉指出,現在配備的電腦處理效能是前一代的40倍,負責執行自家開發的視覺、聲納和雷達處理軟體的神經網路。2017年底特斯拉旗下車種將可啟動無人駕駛模式、自洛杉磯開到紐約時代廣場。
英國金融時報12月4日報導,蘋果(Apple Inc.)首度坦承公開坦承正在進行自駕車開發計畫。蘋果品管部主任Steve Kenner於11月22日寫給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信件內容中提到,蘋果透過機器學習讓產品、服務變得更為聰明、更直覺且更為個人化。他指出,蘋果砸大錢開發機器學習與自動化,公司對自動化系統在運輸業等領域的潛力感到雀躍。

費城半導體指數成分股NVIDIA 12月20日上漲3.48%、收105.17美元,連續第5個交易日創歷史收盤新高;今年迄今漲幅高達219.08%。超微20日大漲5.11%、收11.51美元,創2007年11月19日以來收盤新高;今年迄今漲幅高達301.05%。英特爾20日上漲0.87%、收37.21美元,創10月18日以來收盤新高;今年迄今上漲8.01%。

產業趨勢
  • 人工智慧成為未來產業更重要的趨勢,勢不可擋之趨勢下,人工智慧災難也將來臨,因為 AI 未來可能會比金融分析師還聰明、比科學家更具創意、比人類領袖更能操縱人心;
  • 人工智慧應用於機器人、智慧型自駕車、社交網路機器人、金融專家機器人、購物助理機器人等等,人類許多工作機會將消失;
  • 若 Google、Facebook、Apple、Intel 將機器人科技整合了電腦,在合理價位下一個是機器人又是電腦的科技將普及人類社會,讓企業效率更高,讓電腦與娛樂、教學、搜尋及建議之機器人電腦產生下一代革命。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機器人時代來了,所有物聯網裝置都將有人工智慧的核心 - 那些事件發生對人類影響是巨大的 ( The era of robots is coming, all devices will have the co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機器人來了 這7種工作他們超拿手

Google involve in Robot industrial will make a big impact to human
機器人來了!功能設計更上一層樓,在一般家庭、辦公商務、醫療照護、陪伴療癒、教育娛樂、金融理財、賣場等各種生活場合,機器人提供多樣化服務,與人類更自然互動。

隨著人工智慧、環境與動作感測辨識、以及情感認知互動等技術大幅提升,機器人已更上一層樓,可以具有人型外觀、能人對話互動、甚至可從人類互動中學習增長智慧。

如今在一般家庭辦公商務醫療照護陪伴療癒教育娛樂金融理財、賣場等生活場合,我們開始可以看到機器人與人類互動、提供多樣化服務的身影。

例如話題持續延燒的日本軟銀( SoftBank )服務型機器人Pepper,預計最快 9 月下旬,就可以在台灣各大電信門市、銀行、賣場等場合,看到 Pepper 現身服務。

機器人也可以成為家庭生活的好幫手。例如日本豐田(TOYOTA)開發的 Human Support Robot 機器人,使用者可透過平板電腦觸控定點遙控,協助撿拾或吸取地上物品。此外,清潔機器人可以透過紅外線和光學感測,幫忙家庭掃地吸塵、清理地板。

當然,機器人也可以搖身一成為大廚,料理出一道道拿手好菜。

國外媒體報導,Moley Robotics 規劃最快 2017 年推出機器人廚房解決方案,家庭成員可以透過廚房的觸控螢幕,或是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指示廚房內的機器人手臂,操作料理的過程。

隨著人口高齡化和少子化趨勢,缺工問題接踵而來,銀行、醫院、百貨、餐飲業、汽車運輸業等服務業,正陸續引進機器人來取代人力,因此創造出新興商業模式。

例如日本本田(HONDA)的 All-new ASIMO 人型機器人,躍進到具備自主能力(autonomous)的新階段,可在辦公場合扮演商務接待的角色,也能和一般上班族自然互動。

而在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下,數位化機器人可能逐步取代銀行分行的從業人員,化身數位理專,直接面對臨櫃一般民眾,提供理財資訊與建議,成為民眾金融理財的好幫手。

同時,機器人軟體也逐步滲透進入汽車運輸領域。例如本田和軟銀在 7 月下旬宣布合作,本田將軟銀 Pepper 機器人內建雲端人工智慧軟體,應用在汽車領域。未來汽車將變身成為超級電腦或是機器人,讓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可與駕駛和乘客對話。

在醫療照護層面,療癒機器人可以幫助醫護人員、照顧親戚和病患之間的互動,例如日本 RIKEN-TRI Collaboration 推出看護機器人 RIBA,可以抱起和放置病患,協助病患上下輪椅。

美國研究團隊也開發出智慧軟組織自動機器人(Smart Tissue Autonomous Robot),可進行比擬類外科醫生縫合動物器官軟組織的手術作業

機器人不只可以幫人類工作,還可以陪你深情伴唱

例如日本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AIST)推出的擬真機器人 HRP-4C ,可以按照人類的頭髮、臉部五官、頸部、手足設計,顏面表情更可隨著外部環境條件變化。HRP-4C 更可以結合語音合成技術,模仿人類聲音唱出歌曲,肢體也可隨著歌曲同步變化生動。

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 - 值得閱讀深思

  一天,亨利福特帶汽車工人工會領導人參觀最新的自動化工廠,正為了自動化生產線不需要工人,洋洋得意。工人工會領導人回了亨利福特一句話,「你打算如何讓這些機器人買你的車呢?」

這段對話可能是虛擬的,但是卻預示了科技長期快速發展下,工資、生產力、 消費力架構的社會經濟結構,已經被推到了巨變的引爆點。

過去,機器是提高勞工生產力的工具,今天,機器就是勞工,取代的不只是低技能的工作。

  電腦成為「有思考能力」的機器,能決策 、會學習、甚至有好奇心,加上大數據與雲端運算,需要依賴電腦資訊工作的白領階層終將被機器、軟體所吞噬。這些專業化、例行性與可預測的工作,包括律師、藥劑師、醫師、分析師、IT技術人員、甚至公司主管等都將一一被取代。

  機器佔據工作機會,但機器人只生產、不消費,將使薪資成長停滯、所得更集中在少數富有者身上,大量的消費者最終因缺乏足夠的所得與購買力,使得社會失去消費動能,終將威脅到經濟成長。

不同於一般科技人或趨勢家,作者馬丁‧福特(Martin Ford)是成功創業家,長期觀察軟體發展、從獨特的科技對社會的影響角度切入,引證大量資料,率先詳盡研究機器智能和機器人科技可能帶來的衝擊,分析出因科技而生的七大致命的經濟趨勢。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機器接管工作的腳步只會加快,熟悉的生活都將終結,我們勢必要重新思考經濟運作,才能因應科技強大的顛覆破壞力。

    當機器人已經不是想像中的笨重機器手臂,現在的機器人會共享知識、靈巧度可與人類匹敵、3D視覺也難不倒它們。機器大軍即將突破人類就業安全網,農業、製造業、服務業、零售業等提供最多就業機會的產業為了生存而紛紛轉型自動化。我們創造工作的速度,遠跟不上工作消失的速度。

  機器人將成為不吃飯、不逛街、不消費的超級勞動力,而失去工作的人們將成為失能的消費者;當中產階級不再握有消費能力,經濟成長將無限期停滯,最終走向經濟學家無法從過往經驗預見的全面經濟崩壞。

  大數據、自然語言科技、機器自學、基因編程演算法,讓人工智慧走出科幻電影,成為現代生活真實的一部分,人類引以為傲的技能與專業,即將面臨嚴峻挑戰。


Google 20 日宣布收購提供聊天機器人開發工具的新創 API.AI,透過 API.AI,開發者可輕鬆打造同時支援文字和語音辨識的對話式介面(Conversational UI)。

API.AI 可支援 15 種語言

API.AI 的 API 透過語音辨識、意圖辨識和上下文語境理解等技術,讓電腦理解人類語言並轉換為行動,協助開發者打造類似 Siri 的對話式智慧助理,可用於聊天機器人、App、智慧家電等。

Google 指出,目前已有超過 6 萬名開發者使用 API.AI,其中包含 Slack、Facebook Messenger 和 Kik 等通訊軟體。API.AI 目前可支援英文、中文、法文、德文和西班牙文等 15 種語言和方言,而 API.AI 自家的聊天機器人助理 Assistant 已擁有超過 2 千萬名使用者。

Facebook 和 Google 的語音辨識大戰

在此之前,Google 已有豐富的自然語言處理相關經驗,並於今年開放自家語音辨識工具 Google Natural Language API 供開發者免費使用。

此外,Google 也推出類似亞馬遜 Alexa、蘋果 Siri 的智慧語音助理 Google Assistant,並整合進旗下即時通訊軟體 Allo,可提示回覆訊息、協助訂餐廳等功能,而收購 API.AI 後,可讓 Google 更容易轉換人類語言、理解這些文字背後的意圖。

除了 Google,Facebook 同樣也在其通訊軟體加強語音辨識功能,除於 2015 年收購語音辨識新創 WIT.AI,也測試將 Facebook Messenger 的語音內容轉換為文字,讓接收者可直接閱讀。Facebook 旗下 WhatsApp 則是在 iOS 10 中與 Siri 整合,可以直接用語音指示 WhatsApp 撥電話或傳訊息。

語音辨識 + 藍牙耳機 = 語音時代來臨

有了語音辨識技術,未來智慧型手機可以辦到的事,可能都不再需要打開手機便可完成。

知名科技趨勢分析師瑪麗米克(Mary Meeker)在報告中指出,語音時代即將來臨。她說明,「語音是最有效率的運算輸入形式」,此外,語音介面也可以更容易預測我們談話背後的意圖,讓我們不用再從首頁開始瀏覽,而是直接進入想要的功能。

從蘋果推出無線耳機 AirPods 也可看見此趨勢,AirPods 內建免持麥克風,讓使用者可隨時輕鬆召喚 Siri。可想見,未來和智慧助理的溝通管道,可能將逐漸從手機轉移至耳機,或許我們就不用再花這麼多時間盯著手機螢幕了!


根據路透社的報導,日本最大的汽車製造商豐田 (TOYOTA) 宣佈,他們發明創造出了一種機器人孩童,這種機器人不但能夠做路途嚮導,且能夠安慰和寬解那些沒有孩子的女性。據了解,豐田公司計劃將在下一年開始銷售這種「機械寶寶」。

路透社的報導指出,這種長約 10 公分的機器人名為 Kirobo Mini ,內部裝有攝影鏡頭,麥克風和藍牙系統,同時可以連接智慧型手機。豐田公司的研發部門表示,他能夠辨識人的情緒,並能夠做出反應。 例如;當擁有者跟 Kirobo Mini 一起坐到車上,在過程中一旦車輛緊急刹車, Kirobo Mini 的機器人能夠喊出「噢」的反應,並開始談話,目的是提醒可能疲憊的駕駛,在開車時不會睡著。而在車輛平安到目的地之後,Kirobo Mini 還會誇獎自己的主人。

除了在車上陪伴駕駛者之外,Kirobo Mini 這種機器人最非比尋常的一點,就是在於它能該安慰那些沒有子女的日本婦女。根據豐田公司表示,這種機器人能夠緩解日本因低出生率,而對婦女所造成的心理性負面後果。豐田公司的總研發師指出,Kirobo Mini 的底盤很像是一般兒童的腳,能夠表現搖晃動作,模仿那些平衡能力還未發育完全而必須要坐著的孩子們

過去,豐田也曾經研發一系列舊版本的 Kirobo 機器人,這些舊版本的機器人曾經在國際太空站中工作了 18 個月之久,為的就是陪伴太空站內的太空人,並且提供心理支持的作用。至於,新款的 Kirobo Mini 未來在日本的建議售價將為 400 美元(約為新台幣12,550元)。

餐飲服務、製造業逾五成工作已可交給機器人代勞

華爾街日報 12 日報導,根據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發布的報告,餐飲服務業工作是最有可能被科技所取代的,73% 的工作內容可以利用現有的自動化科技來完成。這份報告顯示,包括包裝物品、生產線焊接等可預測、重複性任務也可透過現有機器人技術加以取代。這些可自動化任務約佔美國總工時的五分之一,若就特定製造業而言,佔比將會更高。麥肯錫預估高達 59% 的製造業活動都可由機器人代勞,90% 的焊接、切割工作都可自動化。

當然,可以自動化並不意味著機器人大軍馬上就會取代人類、特別是那些勞力供給充裕的產業。這份報告發現,必須利用專業技術來做出決策、規劃以及創意的工作較難被機器人取代,醫療業從業人員目前也不用擔心會被搶走飯碗。

麥肯錫報告顯示,零售、運輸業 51% 的工作時數可被自動化,金融與保險業為 43%,藝術、娛樂與休閒為 41%。另一方面,教育服務業可被自動化的比率僅有 27%。

麥肯錫指出,如果有一天機器人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跟一般人類一樣,金融與保險業工時可自動化比率將從 43% 跳升至 66%。

趨勢分析
  • 從大數據、語音辨識技術、影像辨識技術、自然語言科技、機器自學、基因編程演算法、機器手臂、機器人走路街道辨識,那些事件發生對人類影響是巨大的,再度說出機器人時代來了,人類無法抵擋機器人時代的來臨。
  • 若 Google、Facebook、Apple、Intel 將機器人科技整合了電腦,在合理價位下一個是機器人又是電腦的科技將普及人類社會,讓企業效率更高,讓電腦與娛樂、教學、搜尋及建議之機器人電腦產生下一代革命。
  • 機器人及人工智慧趨勢將超越穿戴裝置成為普及之科技產品。



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3D列印技術將至應用成長期,各產業應用將產生革命 ( 3D printing technology will reach high growth on application, the industry will revolutionize by this )

IDC:2020年3D列印市場規模將成長至354億美元

2016年3D列印市場將達159億美元,2020年成長至354億美元。儘管3D印表機、耗材將佔市場大宗,但電腦輔助設計在今後5年快速成長,預估成長可望達現今的3倍之多。各產業應用中,汽車設計、航太、國防、醫材等均有成長。

研究機構IDC最新全球3D列印市場支出追蹤半年報指出,2016年相關市場支出將達159億美元(約合新台幣4977億元),並以24.1%的年複合成長率增加,2020年將達到354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11兆元)。

IDC表示,儘管3D印表機與相關耗材將占去市場大半,但3D列印相關軟體服務成長卻更為強勁。電腦輔助設計(CAD)軟體預計在5年後規模將達現今的3倍之多,隨需零件列印服務的成長速度也相去不遠。

3D列印市場最大的應用領域,將以汽車相關設計領域中的快速原型機列印為最,2016年將達40億美元規模,其次則是航太國防零部件列印,規模達24億美元,而牙材列印亦成長不錯。

若以產業別來看,由於原型機與零部件列印的應用案例最多,因此離散製造業自然成為3D列印最大客戶,在2016年佔市場總支出的56%。IDC表示,隨著製造業減少生產週期與控制原型機製造成本等誘因,3D列印在未來數年仍將快速成長,推出3D列印產品的公司也將會顯著增加。


在今年 3 月份的時候,惠普提出要解決 3D 印表機的兩個令人詬病的問題,一是列印速度慢,看著就像等冰融化一樣,第二精度低、品質差。

如今惠普帶來了憋了許久的新技術 Multi Jet Fusion,宣稱可以有十倍的速度提升,且精度更高,列印的顏色比任何一台競爭對手的產品都準,而且要準很多。惠普丟出狠話,打算為整個產業帶來革命,他們這項技術初期應用於企業級客戶,未來不排除也推出消費級產品。

HP 還展示了一個影片,列印出的一個掛鉤可以掛起一輛車,這個掛鉤列印用時不到 30 分鐘,重量 113g,可掛起 4.5 噸重的物體。影片中的車重量 1.1 噸,看起來掛鉤毫不費力,在硬度上令人驚嘆,這有望在製造業受到青睞。

惠普還展示了實機,但是要等到 2016 年才上市。在不久前,惠普宣佈拆分成 HP Enterprise 和 HP Inc. 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前者專注於企業級的 IT 解決方案、基礎設施以及軟體和雲端服務。後者將包括惠普傳統的兩大硬體業務,PC 和列印。分拆將在 2015 年 10 月底前完成。

在印表機市場,惠普有著近半數的市場,是產業第一大廠,在商用和消費領域有著很強的口碑。藉助這些口碑和企業客戶關係,推廣 3D 印表機應該不是難事。現在主要看企業的需求,目前較為成熟的市場是工業設計、結構設計以及教育市場,部分製造業也有 3D 印表機的應用。



HP wants to drive the "next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spark a change in the way products are manufactured with its new 3D printers.

The company's first 3D printers will ship later this year, said Cathie Lesjak,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for HP, speaking at the Morgan Stanley Technology, Media and Telecom Conference this week.

HP first announced 3D printers in 2014, and is now preparing for the big launch. HP is looking to hire materials experts, mechanical engineers, managers and sales people for its push into 3D printing.
HP has a rich history in printing and is entering a 3D printing market that, over the past 20-plus years, has been marred by support and technology problems. HP wants to make 3D printing quicker, cheaper and faster for businesses.

3D printing PCB
"We're really not terribly interested in consumer 3D [printing], we're interested in commercial," Lesjak said.

The technology offers several advantages for businesses. Instead of using multiple machines to make a product, businesses will be able to use a single 3D printer to make parts, Lesjak said.

Companies will be able to cut manufacturing costs by making products in-house. With the ability to print parts when needed, companies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holding excess inventory, she said.

The HP printer will support advanced inks and materials. It will also use design rules and precision production methods typically applied to integrated circuit manufacturing.

HP's 3D printing technology has its basis in the company's PageWide commercial printing technology. PageWide uses special inks for faster document printing, and will likely expand to include new ink and material for 3D printing.

The excitement around 3D printing peaked in 2014, but has since died down. The stock prices of companies like Stratasys - which owns MakerBot - and 3D Systems have plummeted as those companies focused on the consumer market. That recent history is one reason why HP wants to focus exclusively on the commercial market, Lesjak said.

GE buys two 3D printing companies at $1.4 billion

A Swedish and a German company join the fold to make industrial components. On Tuesday, General Electric announced that it would spend $1.4 billion (~£1 billion) to acquire two European 3D printing companies—Arcam AB from Sweden and SLM Solutions Group from Germany. According to the Associated Press, GE spent $1.5 billion (~£1.1 billion) on 3D printing investments since 2010, meaning the acquisitions will double what the company has invested in the last five years.

In a press release, GE noted that Arcam “invented the electron beam melting machine for metal-base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also produces advanced metal powders.” SLM Solutions, on the other hand, “produces laser machines for metal-base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Both companies have histories of doing business in the aerospace and healthcare industries, and SLM Solutions also has customers in the energy and automotive industries.
3D printing parts for GE

Speaking to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GE’s CEO of Aviation David Joyce said that GE’s jet engine business has been the primary outlet for so-calle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t the company, but it plans to use 3D printing more frequently in its power turbine and medical equipment businesses.

“GE said it expected to purchase about 1,000 new 3-D printing machines over the next decade,” the WSJ notes. “By bringing the two firms in-house, GE says it could cut costs by $3 billion to $5 billion across the company, since the technology could reduce design and material costs.” Eventually, GE could potentially become a supplier of industrial 3D printing machines and materials with these acquisitions.
3D printing is favored in certain kinds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it can be used to create parts that are much lighter than molded or cast parts.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take longer for a 3D printer to make parts than a more traditional process would take, meaning that many companies employ 3D printing at a prototyping stage but dispense with it for production-ready items. GE has said it hopes to make 3D printing faster by at least two to three times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according to the WSJ.

趨勢分析

  • 由於3D列印技術大幅進步,3D列印技術將至應用成長期,各產業應用將產生革命;
  • 研究機構IDC最新全球3D列印市場支出追蹤半年報指出,2016年相關市場支出將達159億美元(約合新台幣4977億元),並以24.1%的年複合成長率增加,2020年將達到354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11兆元)。
  • 對台灣產業影響很大,因為台灣小量多樣產業產值是超過 3000億以上,台灣需抓住這機會產生新的業產創新與成長,如3D列印機器人、客製3D列印產品等等。